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专版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特别报道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刊
 第B12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 广 告
 第B19版: 广 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买房“十年”


  1998

  先遣分子 尝到买房甜头

  程女士是从福利房阵营转向商品房阵营的先遣分子。程女士1997年初结婚,正赶上丈夫单位“最后一批”福利分房,他们分到一套60平方米的小两居。“单位给分房,干嘛还自己买?”这是当时人们的普遍心态。1998年,程女士的儿子出生了,房子显得不够住。“当时刚开始推出商品房,没有现在这么多的楼盘。亲戚在莘庄买了一套,看了一下,单价2500元/平方米,算了算经济承受能力,就定了。早知道这边的房价现在翻了四五倍,真该砸锅卖铁再买一套。”程女士感叹。

  

  1999

  贷款买房 消费观念渐变

  1995年,杨先生和刘小姐凭结婚证明排队分到一小间20平方米不到的房间,厨房、卫生间都是公用的。三年后,夫妻俩冒出了买套面积大点儿的商品房的念头。“当时在中心几个区转了一圈,商品房要每平方米7000、8000元,我们一个月的工资加起来连一平方米都买不上,一下子还接受不了花大钱买商品房的消费观念。”1999年,夫妻俩终于决定贷款买房,经过努力,5年内他们提前还完了所有贷款,共节约利息5万多元。

  

  2000

  以房养房 生活品质改善

  “工作这么多年,该提高生活品质了!”江老太感叹道,自己和丈夫一直住在长宁的老公房里,孩子成家立业后,老两口2000年初主动出击,在松江花了40万元购置了一套别墅。而老房则租出去,用租金还每月的别墅贷款。“工作多年,有一定资金实力,但别墅毕竟价格不菲,以房养房是我身边很多朋友的想法。”近几年,一批批业主走出单位分的福利房,搬进自己买的商品房。每年二手房市场上占成交量半壁江山的已购公房就是很好的证明。

  

  2001

  炒房成风 热钱涌动楼市

  2001年,金先生买了上海莘庄名都新城的房子,首付时,售楼先生一看他的身份证便主动说:“先生您是温州人,可以享受我们的折扣优惠。”对于这意外的礼遇,对方的解释是:“温州人买房会有带动效应,只要一个温州人买了,其亲朋好友也会陆续来。”在当时,楼价就像韭菜,而温州人的钱就是春风春雨,温州人所到之处,房价涨了一截。2001年8月18日,第一个温州购房团开进上海,三天买走了100多套房子,把5000多万元资金抛向上海楼市。也就是这一年,上海楼市开始狂飙。

  

  2002

  房价猛涨 愁煞工薪一族

  售楼处挤满了要买房的白领,杜先生和女友也在其中。“三房5500,别墅7500,两房的没有了。”售楼小姐爱理不理地回答。杜先生几乎不相信自己的耳朵:“上星期不是说公寓3800的么?”“3500也卖过,不要说5500了。过些天还要涨呢!”与售楼小姐的一番对话,让杜先生嘴里迸出愤激的三个字:“不买了!”真不买吗?没房子怎么结婚,只能把装修费用和生活开支再缩一缩吧!当杜先生拿着“珍贵”的合同走出售楼处,另一批年轻的男男女女又满怀憧憬挤了进去。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