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科教卫新闻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亚太经合组织会议专版
 第A17版:文娱新闻
 第A18版:文娱新闻
 第A19版:特别报道
 第A20版: 广 告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体育新闻
 第A23版:体育新闻
 第A24版:体育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股市分析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广告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月饼专刊
 第B12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广告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 广 告
 第B19版: 广 告
 第B20版:广告
  
2007年9月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吴卓的父亲就号召亲戚们“集思广益”,搜罗各类关系,一家人最后商量着列出了5个到京一定要拜访的关键人物
大学新生进校先开发人脉

潘聪平 张光杰


  新生正式报到日还没到,吴卓(化名)已经在首都度过了最忙碌的3天。3天的主题只有一个:见人。

  远房的表舅、父亲的朋友、姑姑的大学同学、高自己很多级的学长……她被轮番安排和这些以前都没听说过的人见面。父亲一再告诉她,嘴巴乖巧一点,以后在这个离家千里的地方,这些都是对她特别重要的人脉资源。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吴卓的父亲就号召亲戚们“集思广益”,搜罗各类关系,一家人最后商量着列出了5个到京一定要拜访的关键人物。用父亲的话说,人生地不熟去上大学,总要打点一下,有什么事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高校开学前后,有关“送子大军”的讨论沸沸扬扬,“85后”大学新生被认为是“不够自立”、“不够成熟”的一代。

  “他们生活上还不够自立,但是有些方面足够成熟,甚至提前社会化了。”北京一重点高校今年第一次做新生辅导员的徐老师说。

  在北京某中央媒体工作的郭女士几天前接到一个长途电话,一个多年未联系的远房亲戚突然冒了出来。一番寒暄后切入主题:儿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自己家里也没啥背景,想问北京的亲戚有没有认识他们学校老师的,最好是校团委的老师,开学了可以让孩子在那儿做个小干部。

  郭女士哭笑不得。她一直都戏谑自己是老家人的“驻京办事处”,亲戚的孩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父母都会在新生报到前跟她打个招呼,在学习生活中照顾一下。

  “外地的孩子能来北京都挺不容易的,但这两年已经不是在生活上照顾一下那么简单了。”郭女士回忆,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急,还没报到就开始咨询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更有前途,详细打听系里的老师,比读研选导师还来劲。

  为了能让孩子在大学过得“顺利”一些,不少家长“送子上学”已经不再单纯,家长“铺路”的习惯从小学、中学开始延伸到大学校园,“护子军”闯入象牙塔。

  对于父母委托的一些“照应”,吴卓自己并不喜欢。父母的焦急和不安,一轮轮仓促的“见面”,让吴卓不知所措,“不知道我的同学这时候在做些什么”,“不知道以后是不是真的需要学长照顾”,“父母回去了我怎么和这些人交流”,离家时信誓旦旦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吴卓对新生活产生了恐惧。

  不光家长“铺路”,不少有“远见卓识”的新生自己也寻找各种途径为自己“打点”。高考结束之后,各高校的招生论坛就成了准大学生们的天下。

  对新生的“活动“能力,在浙江一所高校上大四的小舒自叹不如。今年录取工作结束后,他收到好几个高中学校师弟师妹的电话,都是来“认”学长的。据说,为了拿到他的联系方式,都费了不小的周折,有个师弟甚至是通过姑姑的朋友的亲戚辗转找到他的。

  8月过后,小舒戏谑自己的“辐射区域”从“近亲”扩大到了“远亲”,“校内网”上频频收到这样的站内信件:我是跟师兄中学同一学校的07级的新生,通过校内网的搜索找到师兄的,能不能请教师兄一些问题?QQ上也时不时有陌生的号码加进来,查到他QQ号码的途径“多得有点吓人”。

  小舒被几个新生不同时间段的提问“吓着”了。“大学英语课是不是××老师给分比较高啊”、“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不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小舒戏谑后来的提问全部“切中要害”,俨然比老生还“老”。

  比较自己当年问的那些“水果店在哪儿”、“平时都是在图书馆上自习吗”,小舒觉得现在的新生实在“不可小觑”,问题“高级”很多。

  直接交谈更是让他“汗颜”。一名还没正式报到的新生,甚至把学院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了。

  中国青年报 (潘聪平 张光杰)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