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吴卓的父亲就号召亲戚们“集思广益”,搜罗各类关系,一家人最后商量着列出了5个到京一定要拜访的关键人物 大学新生进校先开发人脉 潘聪平 张光杰 |
新生正式报到日还没到,吴卓(化名)已经在首都度过了最忙碌的3天。3天的主题只有一个:见人。 远房的表舅、父亲的朋友、姑姑的大学同学、高自己很多级的学长……她被轮番安排和这些以前都没听说过的人见面。父亲一再告诉她,嘴巴乖巧一点,以后在这个离家千里的地方,这些都是对她特别重要的人脉资源。 从收到录取通知书开始,吴卓的父亲就号召亲戚们“集思广益”,搜罗各类关系,一家人最后商量着列出了5个到京一定要拜访的关键人物。用父亲的话说,人生地不熟去上大学,总要打点一下,有什么事以后也好有个照应。 高校开学前后,有关“送子大军”的讨论沸沸扬扬,“85后”大学新生被认为是“不够自立”、“不够成熟”的一代。 “他们生活上还不够自立,但是有些方面足够成熟,甚至提前社会化了。”北京一重点高校今年第一次做新生辅导员的徐老师说。 在北京某中央媒体工作的郭女士几天前接到一个长途电话,一个多年未联系的远房亲戚突然冒了出来。一番寒暄后切入主题:儿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自己家里也没啥背景,想问北京的亲戚有没有认识他们学校老师的,最好是校团委的老师,开学了可以让孩子在那儿做个小干部。 郭女士哭笑不得。她一直都戏谑自己是老家人的“驻京办事处”,亲戚的孩子考上北京的大学了,父母都会在新生报到前跟她打个招呼,在学习生活中照顾一下。 “外地的孩子能来北京都挺不容易的,但这两年已经不是在生活上照顾一下那么简单了。”郭女士回忆,现在的家长和孩子都急,还没报到就开始咨询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更有前途,详细打听系里的老师,比读研选导师还来劲。 为了能让孩子在大学过得“顺利”一些,不少家长“送子上学”已经不再单纯,家长“铺路”的习惯从小学、中学开始延伸到大学校园,“护子军”闯入象牙塔。 对于父母委托的一些“照应”,吴卓自己并不喜欢。父母的焦急和不安,一轮轮仓促的“见面”,让吴卓不知所措,“不知道我的同学这时候在做些什么”,“不知道以后是不是真的需要学长照顾”,“父母回去了我怎么和这些人交流”,离家时信誓旦旦能够照顾好自己的吴卓对新生活产生了恐惧。 不光家长“铺路”,不少有“远见卓识”的新生自己也寻找各种途径为自己“打点”。高考结束之后,各高校的招生论坛就成了准大学生们的天下。 对新生的“活动“能力,在浙江一所高校上大四的小舒自叹不如。今年录取工作结束后,他收到好几个高中学校师弟师妹的电话,都是来“认”学长的。据说,为了拿到他的联系方式,都费了不小的周折,有个师弟甚至是通过姑姑的朋友的亲戚辗转找到他的。 8月过后,小舒戏谑自己的“辐射区域”从“近亲”扩大到了“远亲”,“校内网”上频频收到这样的站内信件:我是跟师兄中学同一学校的07级的新生,通过校内网的搜索找到师兄的,能不能请教师兄一些问题?QQ上也时不时有陌生的号码加进来,查到他QQ号码的途径“多得有点吓人”。 小舒被几个新生不同时间段的提问“吓着”了。“大学英语课是不是××老师给分比较高啊”、“团委和学生会哪个比较有前途”、“评奖学金是不是不只看成绩,还要在学生会混得很好”……小舒戏谑后来的提问全部“切中要害”,俨然比老生还“老”。 比较自己当年问的那些“水果店在哪儿”、“平时都是在图书馆上自习吗”,小舒觉得现在的新生实在“不可小觑”,问题“高级”很多。 直接交谈更是让他“汗颜”。一名还没正式报到的新生,甚至把学院的主要领导、团委书记、班主任都摸得清清楚楚了。 中国青年报 (潘聪平 张光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