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民生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文娱新闻
 第A06版:特别报道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阳光特奥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深度报道
 第A13版:来信来论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星期天夜光杯·连载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记忆
 第B06版:星期天夜光杯·谈书乐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谈话
 第B08版:星期天夜光杯·音乐舞蹈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影视地带
 第B10版:星期天夜光杯·民间收藏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东方大律师
 第B12版:星期天夜光杯·百姓纪事
 第B13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珍档
 第B14版:星期天夜光杯·快乐作文
 第B15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6版:星期天夜光杯·军事博览
 第B17版:求职
 第B18版:求职·广告
 第B19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0版:求职· 外语培训
 第B21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2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3版:求职· 教育培训
 第B24版:求职· 培训动态
 第B25版:求职· 外语培训
 第B26版:求职· 培训资讯
 第B27版:求职· 留学·移民
 第B28版:求职· 留学·移民
 第B29版:求职· 培训·移民
 第B30版:求职· 留学动态
 第B31版:求职· 留学·培训
 第B32版:求职·广告
第B02版: 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魂归“天云山”

殷慧芬

  静物 (水粉画) 朱 丹

  殷慧芬

  五年前的仲夏,我应内蒙古自治区宣传部邀请,同安徽省著名作家鲁彦周老师和他夫人张嘉、文学评论家吴泰昌、杂文作家李下一起,赴内蒙古采风。那是我第一次见到鲁老师。20多年前,鲁彦周的一部《天云山传奇》曾经风靡神州,也催化了我的文学之梦。那天,鲁老师模仿着上海口音说:“噢,上海人,好!”出门在外,很少听到有对上海人的满赞。面对白发苍苍、德高望重的鲁老师,他清瘦端正的面容有点像我仙逝的父亲,我感到亲情多于敬畏。在内蒙古同志的陪同下,我们一行5人去了很多地方,库布齐沙漠、白音锡勒草原、美丽的钢城包头……途中,吴泰昌是个老顽童,每到一地,他必呼朋唤友,然后便不知其行踪。李下的性情和他那家刊物有点相似,莫测高深(但愿他别看到此文)。我和鲁老师夫妇俩形影相随,互相关照。他们二老相濡以沫的身影,我至今难忘。慢慢的,我了解到,鲁彦周老师之所以对上海情有独钟,不仅因为他的儿子鲁书潮和儿媳王丽萍已经在上海立足,并且有了一方不错的天地。还有一个秘密,那就是奠定他在文坛地位的《天云山传奇》,剧本就是在安福路的上海电影厂宿舍改就的。他充满感情地回忆起安福路附近的酒馆面店,说那时候年轻,身体好,爱喝点酒,写作兴奋了,睡不着,就会到那些去处小酌几杯。后来我回到上海,办事经过安福路,追寻一个个街角,这里曾经留有鲁老师硕长沉思的身影。那一块一块街石,不就是上山的石阶,引导他到达美丽的“天云山”吗?鲁老师还说起华山路的梧桐树,树下的那份宁静和华美。这是城市值得回味的风韵。于是,我懂得了鲁老师的情怀,他是那种喜欢安静的人,懂得感恩生活的人。

  内蒙古之行,是在北京分手的,我们都有些依依不舍。我一人去机场鲁老师不放心,特意关照李下送我。我谢过了,鲁老师说你别谢,你不就像我女儿么?早已父母双归的我,闻言差点落泪。

  回上海不久,我便收到了鲁老师的字、张嘉老师的枇杷画。那幅字,写的是鲁老师的一首五言:“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香闻流水处,影落野人家”。独树一帜,我想,这是鲁老师对我为人为文的期待吧,我惟有自律。

  第二年的四月天,我和鲁老师夫妇在安徽宣城的敬亭山重逢。那是一次以茶会友的笔会,与会的好几位都是鲁彦周的文坛老友,邵燕祥、王火、邓友梅、南丁……这些令人尊敬的文学前辈,他们的为人为文,都是我人生追求的标高。那次笔会的全部行程,是鲁老师一手策划的。屯溪老街、黄山奇峰、歙县渔梁……鲁老师都是步履缓缓地走在其间,他还不时惋惜我们错过的风景,比如祁门的牯牛降,他说那里有一份原汁原味的美丽山水。鲁老师患有慢性肺心病,其实不宜多动,这些地方他已经来过无数次。我在领略徽州古文化无穷魅力的同时,也领略了鲁老师热爱家乡山水的深情,以及他对旧雨新知的一片厚谊。

  从安徽回来不久,我的眼病突然恶化。闻知此事,鲁老师夫妇在电话里不断鼓励我、安慰我。期间,张嘉老师的视网膜也出了问题,我们同病相怜。鲁老师也因肺心病不时住院治疗,我们彼此鼓励彼此关心。疾病,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近了。

  2006年11月26日晚,鲁老师骑鹤仙去。他独自远行了。次日清晨当我在电话里听到张嘉老师未语先泣的声音,我的心就开始沉下去,沉下去,热泪溢满了我的眼眶……

  今年春天,我和朋友们重游徽州,路过祁门牯牛降,牯牛降是鲁老师生前非常钟爱的大山,专门撰文赞美过它。我们走进雨中的牯牛降,只见大峡谷内汹涌的飞泉冲撞着林立的巨石阵,发出阵阵如雷的涛声。我走在峡边的木栈道上,心里在寻思,鲁老师也一定在这里流连过,倾听过,面对大自然的伟力和壮美,鲁老师是不是在构思一部“天云山前传”?听张嘉老师说,鲁老师未来墓地的墓碑,就是取自徽州山区峡谷的天然石,此中深意,不言而喻。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