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美味的鲈鱼 公 差 |
近从媒体获悉,经复旦大学松江鲈鱼研究课题组历经半个世纪研究,终于获得鲈鱼水花鱼苗生产技术的国家专利,并且成立了“上海四鳃鲈鱼水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这条消息,立刻将我的胃口吊了起来:真希望绝迹多年的鲈鱼重上百姓的餐桌啊! 唐伯虎曾有诗道:“鲈鱼味美村醪贱,放筋金盘不觉空。”我是在最倒霉的岁月里,认识并品尝鲈鱼的。那是“文革”中,政治狂飙将我一家刮到黄海滩畔、斗龙港边安家落户。“自留田”蔬菜品种少,品质差,口中无味,我就到斗龙港的小渔船上买鱼解馋——野生鱼可真鲜。 一次,老渔翁对我说:“今天你有口福,有几条好鲈鱼。”我见他用网斗从舱内掏出放入木盆内,是几条三寸鱼,通体褚褐色,形状如圆锤。 “哪是鲈鱼?”我说:“是塘鲤鱼!” “你苏州人也不识货。”老人不悦:“这叫四鳃鲈鱼,你们吴江不也出产嘛!” 我定晴一看,鱼鳃两侧的盖膜上,各有两条橙红色的斜条纹,好像四片外露的鱼鳃——这就是鱼名的来历吧?我将信将疑,买回家煮吃,全家赞不绝口:“味美!” 我虽然早知西晋文学家张翰“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辞官回乡的“秋思莼鲈”的典故,但是,我这个苏州人还从未有缘见过。倒是在倒霉的十年里,我有幸品尝了三次,让味蕾领略了这种绝品鲈鱼的味道! 后来我返苏三十多年,由于环境污染,水质下降,河道变迁,别说在古城苏州,就是那次到吴江松陵,吴江县(现改市)长设宴招待,也无缘再尝此鱼,只能对它追思不已。《太湖备考》中有“出吴江长桥之南者,四鳃,味美而肉嫩。出长桥之北者,因入三江,近海,止三鳃,味咸而肉慢,与四鳃者不同”的记载。在自然环境中,鲈鱼每年春节在近海产卵,孵化出的鱼苗由海至河,上溯纯淡水区,到每年10月,再经原路返回并发育成熟,游到大海“待产”。而吴淞江流经吴江东门外的垂虹长桥,与太湖水汇合,自然条件非常适合“返回并发育成熟”,这就自然成为“四鳃鲈鱼之乡”。这里不仅曾有“鲈鱼亭”石亭建筑,而且有南宋杨万里诗咏:“鲈出鲈乡芦叶前,垂虹桥下不论钱,买来玉尺如何短,铸出银梭直是圆;白质黑章三四点,细鳞巨口一双鲜,春风已有真风味,想得秋风更迥然。” 其实,有人把鲈鱼叫“松江鲈鱼”,或“吴江鲈鱼”,并不正确。也不必争名,不要像争抢梁山伯祝英台的出生地和婚嫁地那样。且不说我在苏北斗龙港边吃过“四鳃鲈鱼”,复旦大学“松江鲈鱼研究课题组”成员在山东和辽宁都找到这种身形古怪、长有四鳃的鱼。这次复旦大学经过几代人钻研并运用于产业化生产的“松江鲈鱼”的鱼种,就来自辽宁鸭绿江。他们与山东文登埠口救护站等,将鲈鱼人工训育实验室技术转化为产业,不仅保护了这一珍稀鱼类,而且开创了重上百姓餐桌的令人垂涎的前景,延续了鲈鱼的历史与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