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2007·亚太经合组织会议特别报道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光荣册
 第B17版:中秋特刊
 第B18版:中秋特刊
 第B19版:中秋特刊
 第B20版:中秋特刊
 第B22版:中秋特刊
 第B23版:中秋特刊
 第B24版:中秋特刊
  
2007年9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我国每年有15万余精神病患者自杀身亡,专家建议——
等病人上门不如寻找病人“主动干预”

江跃中 毛怡冰


  本报讯 (记者 江跃中 实习生 毛怡冰)今天是第五个“世界预防自杀日”。有统计数字显示,目前我国每年有15万余精神病患者自杀身亡,其人数远高于西方发达国家。昨天,精神卫生专家、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院长周荣山、副院长李文杰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建议,要变“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通过深入社区对精神病患者自杀人群进行早期的、积极的和全方位的持续追踪干预,为更多的轻生者提供帮助,挽救他们的生命。

  10%患者想自杀

  据统计,在众多的自杀者中,有65%的人是原先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是心理障碍者。比如在抑郁症的患者中,有10%的人有自杀意念,而这10%的患者中,又有10%至20%的人出现自杀行为。“患有精神疾病或者是心理障碍者自杀的数量有增长的趋势,对这一危机进行有效干预迫在眉睫。”李文杰认为,随着现代人工作和生活压力的不断增加,想要自杀的人肯定是越来越多。

  促使放弃轻生

  近年来,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在干预精神病患者自杀方面作了很多努力。他们从上世纪90年代起开设心理咨询门诊,每年前来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的人数约有4000人次。成立心理危机干预门诊后,门诊量增加了32%。

  这些就诊者中,每年有100多例患者产生自杀意念(包括自杀未遂)。但经过心理医师的积极干预,许多患者最终放弃了轻生念头以及再次自杀的想法。一名女教师得了抑郁症,为了不连累子女,她两次自杀,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运用心理干预和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治愈了该教师的病症,使其获得了新生。

  完善“主动干预”

  “我们的心理危机干预门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医院等待患者毕竟是被动的,只能挽救一小部分的生命,还是有很多没有来的人选择了自杀。要挽救更多精神病患者的生命,就应当变‘被动干预’为‘主动干预’!”

  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的两位专家周荣山、李文杰建议,上海的社区和学校应该建立精神疾病预防体系和心理健康档案,从“源头”上预防和制止自杀行为。社区要加强对精神病患者的康复管理,建立完善的自杀干预机制。

  同时,自杀干预医生要走进社区,宣讲精神卫生方面的知识等,提高居民的精神卫生知识知晓度,并主动寻找、关心有轻生念头的精神病患者,对其作心理、药物等多方面的治疗。对康复后回到社区的精神病患者,要继续对其进行跟踪治疗。精神卫生机构还应和社区医疗单位挂钩,约定自杀后凡经这些医疗单位救活的精神病患者,再送到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再治疗,防止他们再次自杀。眼下,黄浦区精神卫生中心已和区里的一家医院挂钩开展这一尝试。           评论  070910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