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 水巷深处旧梦来 任湘怡 |
古镇的保护和开发,似乎是一对永恒的矛盾。在乌镇西栅,记者走访了几位当地居民,在他们的叙述中,意外地发现了旅游开发和文化保护的结合点。尽管乌镇西栅向游人开放只有半年多,其模式成功与否还需时间检验,不过,如何利用古镇资源,实现文化保护和旅游收入的“双赢”,值得大家深思。 请闭上眼睛,想象一幅画面在眼前展开—— 起先是黑白的,一条河流穿过两岸砖瓦的建筑,然后,画面一点一点填上了颜色。河是绿的,染上了两岸的树木、水中芦苇的颜色;房子有着木纹的肌理,顶了一头青黑色的砖瓦。渐渐地,画面中糅进了声音,“哗哗——”,是流水拍打木船的节奏。船工潘小林正摇着一艘船,载着客人进入乌镇西栅的风景画…… 酱工的故事 空气中突然多了一些似酒非酒的醇香。毕锦琪揭开盖在一个大缸上的斗笠,那香味顿时加倍浓郁了起来。毕锦琪是乌镇叙昌酱园的酿酱师傅,和同事们学了古法:手工酿酱。几个同事拈起一小团酱,揉一揉,再放入口中尝一下。“今年的酱酿得不错。”毕锦琪的圆脸笑得更圆了。 这些酱,都是手工酿制的。把黄豆和着面粉蒸熟后发酵,再装入大缸。正因为手工,每年只能做40缸酱。 叙昌酱园原先是乌镇的老字号,据说是清咸丰9年一位叫陶叙昌的人所开。解放后尽管工艺变了,酱园毕竟延续了下来。可是古镇变化的速度跟不上外面世界的速度。上世纪90年代,乌镇的国有丝厂、锅厂、酒厂、米厂纷纷倒闭,乡音喧闹的古镇掉入了现代化尴尬的缝隙。1999年,酱厂也倒闭了,在厂里工作了一辈子、只会酿酱的毕锦琪一下子失去了生活重心。 四处打工了几年之后,毕锦琪突然听说要重开酱园的消息。2002年,乌镇有关部门计划开发西栅,恢复部分传统手工艺。按照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总裁陈向宏的说法,所谓传统,其实就是日常点滴生活,而恢复传统手工艺,正是为了营造江南水乡特有的街肆场景。 不过,对毕锦琪来说,新的难题又摆在面前。解放后的酱厂用机械化的低温发酵,和手工酿制的常温发酵完全不一样。幸好一些老师傅还健在,酱园组织大家学习,慢慢又拣起传统的手法。黄豆该蒸多少,发酵时温度又该保持多少…… 酱园里始终弥漫着浓浓的酱香。时而有游客到来,看到满院子的酱缸都很好奇。有几个讨了点样品尝一下,黑色的大酱依稀可以看出黄豆的模样,第一口是咸的,慢慢在嘴里化开,满嘴的香气却又渐渐甜了起来——个中复杂滋味,一如人生百态。 织娘的故事 詹秋霞慢条斯理地把一梭子纬线穿到织布机缠绕的经线中,然后再把十几种不同颜色的丝线依次绕上去,似乎每一缕丝线的走向早已映在她的脑子里。詹秋霞还有一个合作者高小惠,坐在织布机的“楼上”。高小惠是“调度员”,配合着花样挑纹拉线。“一丝线都不能错的,一根线颜色弄错,整块锦缎就报废了。”她们俩憨憨地笑。 詹秋霞和高小惠是乌镇10个织娘中的两个。她们手中织成的面料,是一朵牡丹花的样子,触感沉重。这牡丹花,粗看花色绚烂,细看只觉得千线万丝缠绕在一起,颜色又各不相同。面料不过十几厘米长,可她们俩说,已经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每天只能织5厘米,所以有‘寸锦寸金’的说法。”高小惠笑着说。 “乌锦的织法是乌镇独有的技术,前几年这种技术险些失传。”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的刘慧洁介绍。乌锦的历史并不长,1923年,乌镇一名沈姓绸缎商研究出织锦花楼机,以生产特别的锦缎,挽救当地日渐衰败的土制绵绸生意。“可是这种锦缎成本太过昂贵,渐渐地就没有人继续生产了。”刘慧洁说,2002年左右乌镇西栅开发提上议事日程后,当地管理部门花了两三年的时间走访一些老艺人,当时甚至连一台完整的织锦花楼机都已经找不到了。 如果没有乌镇的旅游开发,不少水乡特有的手工艺就失传了。在乌镇,不少当地人都这么说。陈向宏觉得,大部分江南古镇的保护,目前还陷在保护和利用的矛盾纠葛中,而现在更重要的是,如何把古镇真正的文化“装”进水乡的“外壳”中,真正装入古镇文化。这项工作,就不是修几幢房子,开发几个景点就能解决的。 詹秋霞和高小惠原先只会普通的织锦技术,听说要恢复乌锦技术,通过层层考试才如愿当上了乌锦织娘。“苦,织乌锦真的很苦,可是因为我喜欢,所以就来做了。”詹秋霞说,她没有想那么多抽象的保护与利用的问题,她只知道,学会几近失传的乌锦技术后,每次捧着沉甸甸的锦缎,都会在心里笑出来。 船工的故事 高个子的船工潘小林摇着一船又一船的游客穿梭在乌镇西栅的河流中,带着他们嗅过酱园浓郁的酱香,看过华丽的乌锦。他戏称自己是个“形象人物”,因为乌镇的宣传画中有他摇船的模样。 潘小林以前是渔民,西栅开发之后改行当船工,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水。“原先河水浅,后来挖出了很多淤泥,水也变清了。两岸的房子,原先破破烂烂,现在修好了。”他一边摇船,一边不紧不慢地介绍。西栅以舟代车,再心急的人,坐进船舱里,也不由得放慢了速度。 潘小林说自己喜欢这种感觉。即使是休息天,他也会蹲到河边,看河边人来人往,世间百态,仿佛回到了小时候的水乡。有船经过的时候,橹一推一摇,发出“吱呀”的声音,摇碎一河的静谧,直摇进绿色的画面深处去了。 本报记者 任湘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