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医生 秦绿枝 |
叶舫瑞先生,曙光医院儿科专家,我们晚报的老朋友,于今年早些时候故世了。我们没有得到通知,我是从上海周信芳艺术研究会办的一份刊物上看到消息的。对了,叶医生还是一位对京剧麒派艺术深有研究的戏迷,说得干脆一些,就是“麒迷”。 说叶医生是晚报的老朋友,因为报社内有好多同事(已故的,健在的)的孩子生了病,头一个想到的就是打电话找叶医生。叶医生一听,还不要我们到他的医院去,自己拎了包随即赶到。我女儿今年已二十大几了,当她还在襁褓中时,有一次生病,我们做父母的并不十分在意,可叶医生听诊后,沉下脸来,很严肃地对我妻子(她是护士)说,可能是心肌炎,你们不要大意。我妻子顿时有点慌了。叶医生又安慰她:不要紧,用了药会好的,不过以后要注意保护心脏。女儿果然很快地就好了,直到现在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叶医生的叮嘱一直在我们耳边回响。女儿去英国留学时,我的临别赠言只是四个字:安全,健康,含有叶医生的启示。 不仅是孩子。我们大人有这样那样的不适,经常也找叶医生咨询。有他的指点,可以少走一些弯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突患急性阑尾炎,肚子疼得不得了,亏得叶医生的张罗,立即住进曙光医院,立即动手术,主刀的是外科主任,对我说,好危险,已经开始化脓,再迟就要穿孔了。 如果要回溯叶医生和晚报同事的渊源,还可以更早一些。上世纪四十年代初,后来是晚报编委的诗人唐大郎的孩子生病,要用“盘尼西林”,而当时的“盘尼西林”很紧缺,不易购到,是叶医生帮助解决了问题。大郎无以为报,有一次请周信芳先生在红房子吃饭,请了两个陪客,一个是石挥,一个就是叶医生。叶医生因此结识了他最崇拜的两个演员,尤其是周信芳,得以亲聆大师的“謦咳”,终生难忘,越发坚定了他学麒的信心。 叶医生学麒,却很难听到他的唱,有时在朋友们的再三鼓动下,他总喜欢表演《四进士》宋士杰头一次出场的那一段自报家门的念白:“身在公门好修行,看来不差半毫分……”一张嘴,果然不同凡响。当念到“夫妻二人,在西城以外,开了一座小小的店房,不过是避嫌而已……”麒味更加浓厚,这是得到好些麒派票友推许的。京剧有句行话,“千斤念白四两唱”,因为念白没有乐器伴奏,最能显示你的功力了。 叶医生对麒派的热爱,更多的是表现在他的言论上,我甚至认为他过于偏爱了,至少对京剧生行有“独尊一家”之嫌(旦行他推崇关肃霜)。晚报复刊后不久,他在“夜光杯”上发表文章,为麒派的后继乏人而担忧。他说,像《徐策跑城》这样的戏也唱不好,“会唱的不会跑,会跑的不会唱”,措词尖锐,引起内行的震动。 叶医生进入耄年以后,我们之间几乎是“零来往”。我住得远,不想出来。叶医生总是说他的腿脚不好,路走不动。只在逢年过节时通通电话,渐渐地我发觉他的口齿不大清楚了,隐隐地不禁有些感伤,为叶医生,也为自己,年岁不饶人,自然规律无法抗拒,可不,叶医生终于走了,老朋友又少掉一个,我的寂寞、无奈,日益倍增,呜呼! 叶医生的夫人吴医生(妇产科)多年卧病在床,多半靠叶医生的照顾。听说叶医生走了没有几天,吴医生也走了。他们伉俪情深,谁也离不开谁,到天堂相伴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