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双流专刊·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 广 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广告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专题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 广 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上海地产
第B10版: 好吃·美食物语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家谈吃
难忘剁椒牛蛙

小饭


  文 / 小饭

  很多年前有一位编辑约我吃饭,就约在巨鹿路作协边上的“滴水洞”湘菜馆。我傻乎乎地看着她,她对我微笑我也毫无反应。那时候我刚从乡下来到城里,就如同变形金刚或者说E.T什么的刚来到地球,对人类还保持着相当的警惕性。她非常熟练地点菜,之后又是一片尴尬的沉默。等菜上来了,我们才开始了交谈。

  “这是什么?”我问。对于两个人面对面傻坐着这种情况我当然也觉得浑身不舒服。其实我认得牛蛙,但这时候我看见的那些已经被剥去了难看皮肤的、貌似细嫩的牛蛙身上被到处撒满了鲜红的辣椒皮,我觉得这样一个菜看上去很新鲜。

  “剁椒牛蛙。”编辑说。是吧,那时候我很老土。当然现在我也不能证明我不土——“真香。”我吃了一口就赞叹。“你喜欢吧?——还有竹筒牛蛙,你要是喜欢这风格,那个菜也不错。”编辑说。后来服务员果然端上了一个竹筒,里面都是好吃的牛蛙,味道跟已经被我们吃光了的剁椒牛蛙并没有区别,只是那些牛蛙块头显得更大。“是蒸笼。”我说,“这些牛蛙待的地方是蒸笼。”我把那个竹筒说成了蒸笼。那一次我吃了十几只牛蛙吗?没吃饭我居然就饱了。

  这位编辑发表了我的处女作,至今我都对她十分感激,说她改变了我这一生的道路都不为过。要不是那时候我还是大学生,恐怕怎么说也应该由我来买单。后来因为非典,可能还有别的原因,这家饭馆消失了。但剁椒牛蛙这道菜似乎渐渐在坊间流行起来。不光是剁椒牛蛙,甚至还有剁椒鸡蛋。

  两年后我参加了工作,一个老板在一次工作餐上给我们每个人都来了一份鱼翅;2004年我在香港享用了规格很高很豪华(至少在我看来)的西餐。在座一位是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服务员们每隔一两分钟都给每位端来新品种(分餐制),我想那些菜都价格不菲吧……说这两件事情,我无非是想做一个比较:如果当我饥肠辘辘地进入梦想,我经常梦见的还是剁椒牛蛙,而不是别的任何一道菜。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