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 都 会
 第A09版:目 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双流专刊·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广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上海地产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投资理财
 第A31版: 广 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广告
 第B12版:好吃·吃遍中国
 第B13版:好吃·饕餮四海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好吃·月饼专版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专题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 广 告
 第B27版:广告
 第B28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1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记者调查:大学生信用卡最高透支3000元,七成受访学生持卡;父母担忧:日益攀比的刷卡风或引发信用危机
子女喜刷刷父母心惊惊

刘晓星 林霞虹 刘旦


  广州日报 新学期伊始,广州大学城内便陆续出现不少信用卡“摊点”。不过,学生信用卡不是对所有大学生“一视同仁”。一些“211”的名校生及普通大学研究生以上人员,才是银行眼中的“香饽饽”。据一些大学生介绍,在某些银行,即使满足上述要求,也不是百分之百获批,银行还要考察学生的家庭状况,做好“子债父还”的准备。

  去年4月,万事达卡国际组织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超过1500名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大学生拥有信用卡的比例达到15.1%。业内人士估计,如今大学生的持卡比例已经远高于这个数字。几天来,记者通过MSN及电话询问了74名中山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及华南师范大学的本科学生,有53名学生称自己办理或使用过信用卡,持卡率高达71.6%。

  Esprit女装皮鞋一双249元,大渔日本自助两人300元,电影票两张160元,中森名菜160元,k-swiss打折板鞋190元,以上是小覃7月份的“大宗消费”,全部采用了信用卡结账。用他的话说,这样花钱不会“肉赤”,不用把百元大钞一张张给出去,买起东西来便爽快许多。可小覃的爸爸还起款来就没那么爽快了。覃先生说,儿子办信用卡时并没有征求过他的意见,不然他一定不会同意的。“我不能认同这种先消费后埋单的花钱模式,还允许透支,小小年纪学会欠债,到头来还不是用父母的钱还。”

  在记者随机采访的10名家长中,只有1名家长对孩子用信用卡表示支持,另外8名明确反对,1名表示“随便”。但反对归反对,受访的10名父母均表示倘若孩子还不起款,他们愿意埋单。“我儿子说,银行在学生毕业时会统一寄发其‘信用报告’。如果不按时还款,对其今后的社会信用、贷款买房有影响,能不帮他还么?”覃先生说。

  张女士在银行系统工作,可她也不同意正在念大三的女儿办信用卡。“大学里难免有些攀比之风,信用卡为他们透支提供了方便,却很可能让孩子得了面子,失了信用,搞不好将来会在信用社会里举步维艰。”“银行现在不该急着占领学生市场,而应该先培养市场,让他们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张女士说。

  (刘晓星 林霞虹 刘旦)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