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法治视窗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阳光特奥
 第A21版:文娱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A25版:上海人家
 第A26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A27版:读者之声
 第A28版:职场方圆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上海地产
 第A31版:上海地产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
 第A35版:新民环球·教育
 第A36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7版:新民环球·人物
 第A38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现代家居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广告
 第B18版:广告
 第B19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20版:广告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天天搜楼
  
2007年9月1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翻肚皮”鱼为何瞬间变得异常生猛
鲜鱼“多动症”,疑含致癌“鱼浮灵”

皇甫萍

  绍波 图

  本报讯 (记者 皇甫萍)最近,水产品颇受市民欢迎,菜市场里活蹦乱跳的鲜鱼更是主妇们菜篮子里的宠儿。但你有没有想过,现在有一种化学物质,只需一点点,就能让那些原本就要“翻肚皮”的鱼瞬间变得异常生猛,那种东西就叫“鱼浮灵”。若过多使用鱼浮灵处理活鱼,会使鱼类出现铅、砷含量严重超标,过多食用经鱼浮灵处理的“鲜鱼”,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食品监督部门提醒市民,购买活鱼时要多留一个心眼,表现特别活跃的鱼最好不要买。

  食监专家介绍,“鱼浮灵”的化学名称是过氧碳酸钠,俗称固体双氧水。过氧碳酸钠在常温下能很快溶于水,并迅速释放氧气。因此,只要往鱼缸里加点“鱼浮灵”,鱼缸里水的含氧量就会迅速增加。这样,一些原本因缺氧而眼看着就要“不行了”的鱼,可以因“鱼浮灵”的加入而暂时延长生命。但过氧碳酸钠不是单纯的氧气,它除了作为含氧剂被使用以外,还常被作为洗涤剂、漂白剂、纺织工业中的整染剂等使用。

  实际上“鱼浮灵”只是水产养殖用的一种急救用品,它是给鱼换水忙不过来时才少量添加的一种药剂。若过多使用“鱼浮灵”处理活鱼,会使鱼类出现铅、砷含量严重超标,就可能严重危害人的肝、肾、智力等,甚至导致恶性肿瘤的发生。

  据一些鱼贩介绍,“鱼浮灵”主要使用在鱼类的运输环节,如果路途比较遥远,运输者除了使用气泵供氧,还会在水里加“鱼浮灵”,甚至是尿素、汽油等,所以有时会吃到有汽油味的鱼。

  记者找到上海市食药监督所所长顾振华,他告诉记者,“鱼浮灵”是一种很便宜的渔药,在上海很少听说养殖户使用,在日常监督抽查中也很少检测到鱼类铅、砷含量严重超标。近几年,上海市食用水产品总体合格率达到了98%以上,市场上绝大部分的鱼类是安全的。专家介绍,除了那些显得特别活蹦乱跳的鱼最好不买外,还有两个方法可鉴别鱼类是否受过“鱼浮灵”污染——

  ■ 正常的活鱼眼睛是清亮的,而受过污染的活鱼眼睛浑浊;

  ■ 正常的活鱼鳞片完整有光泽,而受过污染的活鱼鳞片无光泽,不完整,且有可能多处出血。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