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共市:南美政治经济重要力量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拉美研究中心副主任 牛海彬 |
|
经历了上世纪80年代经济危机的打击后,拉美新的地区主义开始鼓励各国经济融入世界贸易体系,趋向更大程度的全球自由贸易。在这种背景下,巴西、阿根廷、巴拉圭和乌拉圭四国于1991年签署《亚松森条约》,决定成立南方共同市场(南共市),旨在通过自由贸易提高成员国的效率和竞争力。南共市在1995年正式运行后成为世界上首个完全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共同市场,是发展中国家应对国际体系地区化发展趋势的重要代表。 经过10多年的发展,南共市已经成为南美洲乃至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重要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重要“发动机” 南共市是世界第四大贸易集团,拥有2.5亿人口和总计超过2.4万亿美元国民生产总值的潜在市场,加上富含能源和原材料,南共市不仅在南美经济中举足轻重,而且成为重要的国际投资和贸易对象。区内贸易虽然经受了1999年巴西货币危机和2001年阿根廷经济危机的沉重打击,仍然从1993年的190亿美元增加到2006年的510亿美元,阿根廷长期保持巴西第二大贸易伙伴的地位。石油巨人委内瑞拉加入南共市的协议目前仅需等待巴西和巴拉圭两国议会的批准。智利、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秘鲁都是南共市的伙伴国。南共市已经成为南美地区经济的重要“发动机”。除经济功能外,南共市也非常注重地区合作的社会参与和制度建设。随着南共市议会首次会议的召开,南共市吸纳新成员的程序可望得到简化,而这也使南共市更加接近欧盟模式。 致力于“更公平” 南共市在促进区内贸易发展的同时,与区外经济体保持了较为多元的贸易关系,并体现出“南北均衡”的特点。就与北方国家的关系而言,欧盟是南共市最重要的贸易伙伴,2006年南共市对欧盟的出口达到了388亿美元,这种贸易水平还是在进口方面相互设限的情况下取得的,双方目前正在进行双边自由贸易区的谈判;美国是南共市另一个主要贸易伙伴,南共市对美国的出口在2006年达到了289亿美元,但是美国倡导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因为南共市国家的反对没有取得预期结果。就南方国家而言,南共市正在与众多国家和组织展开自由贸易谈判,包括印度、埃及、摩洛哥、海湾合作委员会和南非关税同盟等。由于南共市国家在农产品领域具有比较优势,这加剧了其与发达国家贸易谈判的难度,发展中国家在南共市贸易伙伴中的战略性有所提升。 体现“南北均衡” 南共市在国际政治中主张建立更为公平的国际政治新秩序。例如,南共市2003年公开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以及2006年与古巴签署《经济互补协定》。正如南共市常设代表委员会主席杜阿尔德在2004年评价刚刚成立的南美共同体时指出的:“南美共同体的建立将使地区各国在国际事务中保持相同立场,让世界贸易组织、联合国等国际机构倾听到南美国家的共同声音,这有利于南美各国在同美国、欧盟、俄罗斯、中国以及印度等国家和地区进行政治和经贸谈判时,争取到较好的条件。”南美国家寻求区域一体化和自主自决的努力,是未来国际格局变化中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动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