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体育新闻
 第A09版:美丽足球
 第A10版:美丽足球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专版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服务指南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创意设计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9月1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台湾股市的大股灾(三)

陈晓钟


  赚钱效应快速吸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台湾股市。到1990年3月泡沫的顶峰时,台北股市活跃交易账户,从牛市开始的1988年6月不到60万,激增到600 万,可以说当时台湾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参与“股市狂欢”。台北股市的日平均交易量也从牛市开始时的不足1000万美元飙升到最高56亿美元,单日最高成交量为76亿美元,是当时纽约交易所和东京交易所交易量的总和。由于当时台湾上市公司数量不到200家,巨大的交易量不仅是靠膨胀的市值,还依赖于高换手率推动,3年间,年换手率从开始的不到2倍到最后达到6倍,显示出短线极度投机的气氛,而且90%的交易量都是由散户创造。而在当时投机气氛浓烈的市场格局下,最有效的盈利模式就是操纵股价。

  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当时庄家炒作易航股的情况,易航是只有一艘破船的一家上市公司,最初股价只有一块六毛七,后来一股易航的股票从一块六毛七一路炒作到将近200块钱。庄家后来又去转战炒作所谓的南港以及泰丰,仅三只股票的炒作让庄家从一介贫民,变成最高身价曾经达到近100亿元的大富翁,但是经历过了崩盘之后,庄家又从百亿的身价跌回到了一贫如洗,这就是投机行情的一个最典型代表。

  在当时的台北股市,一些在其他市场本应摘牌退市的公司,被大庄家相中后,反而成为市场热门。这些公司往往没有实际的资产,没有收入,甚至连员工都没有,但只要是小盘,筹码容易控制,股价就会被炒上天。比如当时的“新奇毛纺”股票,这家公司业务并没有任何好转,但股价却连续出现22个无量涨停。

  另一家在台北经营一间破旧酒店和一座野生动物园的公司“六福发展”的股票,被庄家操纵后,一个月的时间连续出现19个涨停,上涨近2倍,使得这家公司市值达到8.3亿美元,超过当时纽约的广场酒店、香港的文华东方和曼谷东方这三家世界一流酒店的市值总和。更离谱的是,一只银行股票在泡沫最高峰时,总市值竟是包括摩根大通、美洲银行、富国银行等5大银行市值的总和,而其净利润只有这五大银行的5%。

  那时大家最爱买金融股,有一只股票叫万企,它不是金融股,是观光百货股,投资人以讹传讹,也能把它买到涨停,市场一片看好。尽管监管方也开始提醒有泡沫危机,但投资人是全面乐观。

  与垃圾股炒上天的情况相反,当时台湾少数几家基本面优良、在国际上竞争力领先的大公司股票,却得不到市场的青睐。绩优股落后,垃圾股暴涨的格局把台北股市推到了全球最没有投资价值股市的位置。到股市崩盘前的1989年最后一个季度,台股平均市盈率达到100倍,而同期全球其他市场市盈率都在20倍以下。就在大家一片乐观之际,似乎也验证了华尔街名言:行情总在绝望中萌芽,在半信半疑中前进,在充满欢乐中幻灭。(待续) 陈晓钟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