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老先生》 范祖德 |
香港世纪出版有限公司最近出版了《老先生》一书,上海淮海中路三联书店已有出售。老先生是谁?上海的老市长汪道涵。 1985年汪道涵从市长岗位上退居二线后,他的一些老部下和学生以及来往较多的知识分子背后尊称他为“老先生”,意为“年高学博”。20年后,2005年12月,90高龄的汪老在上海病逝。《老先生》这本书主要收集了汪老的部下、学生、朋友、同事写的回忆文章。 汪老退居二线直到生命最后,依然好学不倦,探索未来。他立足上海,报效祖国,或建议献策(浦东开发、世博会、WTO……)或亲身实践(海峡两岸、中美友好……)涉及的项目几乎都是战略问题和开创性的科学决策。 1985年汪老从第一线市长退下后,即担任上海市政府顾问、国务院上海经济区规划办公室主任,1991年出任海峡两岸关际协会会长。这些职务对汪老而言,不是休闲性的名誉职务,也不是安排性的空头顾问。摆脱市长任上日常行政事务后,汪老进入上海的或全国性的“战略性问题”的研究,如上海定位、浦东开发、世博会、长三角开发……又如一国两制的实践,两岸人民的和谐…… 《老先生》文集中,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写的题为“呕心沥血,深谋远虑”的文章中说:“上海市市长徐匡迪告诉我说,在上海第一个提出要申办世博会的是汪道涵同志。”汪老对吴建民说:“广交会是战术性的,管一年;世博会是战略性的,管50年。”“汪老对世博会意义的认识是何等深刻!” 中国改革开放许多战略性项目的“第一个提出”者,在《老先生》中可以读到“很多”。举世瞩目的浦东开发就是其中之一。早在汪老担任上海市长期间他就提出要开发浦东,并且组织力量进行前期论证的规划。1989年,汪老审时度势抓住中央“改革开放得还不够”的精神,把开发浦东的规划方案经过杨尚昆同志直接送到了小平同志那里。小平同志慎重研究后一锤定音。汪老在上海市长任上,他说他的任务是“上保朝庭,下保黎民”。当时国家财政六分之一来自上海,这要“保”;而上海老百姓的菜篮子、交通、住房更是使汪市长天天牵肠挂肚。 汪老是位“书痴”。在交通大学校园边,靠近汪老住所不远,有一幢办公大楼,其中二层是汪老的书屋,内藏汪老收集的当今出版的中外著作10万余册,采用密集书库布置,房屋由政府提供,内部管理井然,我曾有机会参观过,进门“道涵藏书”四个大字赫然在目,如果说古有“天一阁”,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之一,今日“道涵藏书”就我所见可能是当代中国私人藏书之最。区别在于汪老用自己的薪金所购,或接受赠送,到晚年他全部交给了国家,这就是高风亮节,这就是“老先生”。 (本文作者系原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