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槌子的买卖 黄沂海 |
调剂这个词很好,整个社会,不仅有物资上的余缺,也有精神上的贫富,于是南水北调,北曲南唱,大家都想到了调剂。曾经有过一阵,调剂品商店非常吃香,人们用并不充盈的荷包,换取富含价值的旧货。在我读书的时候,就干过调剂的勾当,我时常拿看过的书籍,卖给旧书店后面的回收处,然后折返前面的书柜,淘回更多好看的旧书。尽管这一进一出,一买一卖,得贴上几多零花钱,但能以书换书,调剂到取之不竭的知识宝库,心里还是十分满足。 走进新时代,以前的调剂品商店,逐步淡出人们的视线,而被称作民品拍卖的活动,却不自觉地充当起商品调剂的功能。古董、字画、珠宝,固然是拍卖台上的领衔主演,而许多新生代拍品,也不亦乐乎地唱响了开锣大戏。想买辆汽车兜兜风,少不了要参加一场私车牌照拍卖;想弄套住房换换心情,楼盘拍卖专场也有看不够的风景……甚至还有农民伯伯种出来的青菜萝卜,也不甘寂寞,勇于跟传统的交易方式叫板,倏然在拍卖台上生猛起来。眼下的拍卖,已不只是一种适合特殊人群参与的经济游戏,即便你腰包里没有几个铜板,也可以到拍卖会上凑个热闹,长个见识。 对于人际关系,有种说法是会做不如会说,会说不如会“拍”。而到了拍卖会上,这倒的确成了颠扑不破的真理。据说拍卖会上有许多“老门槛”,心里常记着“循序渐进”四个字。初次入市,先得做个“眼科医生”,以观摩为主,没有必要“鲜格格”贸然举牌,即使想体验,也以低价拍品投石问路。等到气氛感受得差不多了,再来做回“内科医生”,也就是行话说的事先“踩点”,要把你想拍的物品研究透彻了,就像去商店里买彩电,总得打开来调试调试吧?直至成竹在胸,才有资格去当“外科医生”,竞争一槌子的买卖。 现在的投资渠道蛮多的,但对于心态的要求却是如出一辙。到拍卖行里淘金,得确定一个心理域值,并且从头到尾,都要坚持自己的价位,不要看着现场竞拍气氛如火如荼,便“人来疯”似的抢着举牌,有举不举“猪头三”。因为这样一来,你会发现,几经较量把想要的东西拍到手了,却并不便宜。从投资理念来说,尽管激情可以调节人生,震荡可以调节行情,但激情和震荡只能偶尔为之。激情过后归于平淡,保持一颗平常心很重要,因为它就像一块卸走窗帘的玻璃,帮助人们看清事物繁华表象后的真实面目。 当然,也有一种街头拍卖,最好别去轧闹猛。通常是几个小伙子,租间旧房子,扯着破嗓子,吆喝卖关子,把石头做的工艺摆件,硬吹成是大师级的玉制珍品;一件开价2000元的工艺品,可以一路下滑拍到20元,看你敢不敢掏钱?如此“拍卖”,咱们还是离远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