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法尖治视窗
 第A11版:读者之声
 第A12版:上海地产
 第A13版:早间点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美丽足球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上海地产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B01版:财经周刊
 第B02版:财经周刊·金融投资
 第B03版:财经周刊·理财广角
 第B04版:财经周刊·彩票看点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康健园
 第B10版:康健园 · 养生
 第B11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12版:康健园 · 康复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 · 校园内外
 第B15版:教育周刊 · 升学指导
 第B16版:教育周刊 · 早教沙龙
第A22版: 文娱新闻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为了让“雨”下得更震撼人心
——中国原创歌剧《雷雨》创排记

  ■ 排练场上一丝不苟本报记者 郭新洋 摄
  ▲ 台上演出动人心魄 图TP

  今晚,入围本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候选剧目的歌剧《雷雨》,将在上海大剧院接受评委们的评审。从2001年5月以音乐会版形式搬上舞台起,上海歌剧院已经对这部民族题材的原创歌剧进行了无数次的修改。6年来,每当《雷雨》上演,记者也在剧场里感受着观众的情绪,分享着剧组演员们沉浸在掌声中的欢乐。担任《雷雨》指挥的上海歌剧院院长张国勇说:“歌剧《雷雨》并非为获奖而创作,而是大家期望振兴民族歌剧美好愿望的实践,也是歌剧工作者们自觉为国家锻造艺术精品的结晶。”

  想法来自校园

  莫凡是歌剧《雷雨》的编剧和作曲,从小爱读中国文学名著的他,20年前在上海音乐学院深造作曲专业时,寝室里的床头总是搁放着一本本小说。曹禺的《雷雨》拍成了电影、排成了话剧,却没有一部歌剧,总让这位书生气十足的年轻人心有不甘。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把这部中国经典文学名著改编成原创歌剧。这个想法很快在同学中传开,几乎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主意,而且还七嘴八舌地讨论起了哪个角色该由谁来演的问题。学指挥的张国勇,当然被推派来执棒,学声乐的高曼华,被大家公认为是繁漪的最佳扮演者。不过,学生时代虽然会冒出许多精彩的艺术火花,但限于客观条件,想法往往难以付诸实践。在学校的教室里、饭桌上把歌剧《雷雨》的阵容安排好以后,由于连剧本都没有,因此大家唱响《毕业歌》后就各奔东西了。

  莫凡投石问路

  莫凡并没有轻易放弃最初的创意。在歌剧并不被人看好的那些岁月里,他一有空就躲在自己的天地里构筑《雷雨》的歌剧梦。他认为,曹禺的原著为歌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戏剧故事,“既然总得有人来做这件事,那我就先来投石问路吧。”莫凡构思这部歌剧,花了10多年时间,动手编剧和作曲,又投入了3年时间。一直到2001年的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举办,歌剧《雷雨》才作为音乐会版由上海歌剧院首次演出,这时,莫凡长长地松了口气:“总算有个模样了。”不过,他心里的石头仍然没有落下来:“难道演过了就算有交待了?这部歌剧应该被更多的观众了解才对呀。”

  首演引起反响

  首次演出后,该剧在音乐界马上引起了很大反响。许多人指出,莫凡在汉语的四声音调、中国音乐的五声音阶与西洋音乐形式的结合上,为西洋歌剧的本土化作了非常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但是在如何用美声唱法的咏叹调来刻画人物性格、如何用音乐来强化戏剧张力等方面,《雷雨》仍然存在着提高的空间。几个月之后,莫凡的同学张国勇调任上海歌剧院院长,他说:“歌剧院虽然演了许多西洋歌剧,但立身之本是中国歌剧,莫凡既然为歌剧《雷雨》打下了扎实的基础,那么,我们不该轻易放弃,只有多演才能发现不足,才能进一步提高。”莫凡根据首演时的反响和自己的感悟,赶紧把自己关了起来,连日修改。张国勇也向旅美歌唱家高曼华发出了扮演繁漪的邀请。

  愿望终于实现

  学生时代合作《雷雨》的想法,在2001年秋举行的第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戏剧性地实现了。这次,莫凡在首演的音乐会版基础上,删去了不少枝蔓,沿着繁漪的性格线索,加强了这个被扭曲的女人的戏剧冲突和内心抒发,高曼华、魏松、迟黎明等歌唱家的表演和演唱也十分出色。那次在上海大剧院的演出,随着最后的“雷声”轰响,场灯骤然关闭,全场观众被悲剧的音乐震撼,久久地沉浸在歌剧营造的氛围里,等到演员谢幕时,才如梦方醒般爆发出掌声。那一年的艺术节,中外演艺节目纷至沓来、争奇斗艳,《雷雨》成了众多演出中的一个亮点。从此,《雷雨》成了上海歌剧院节目库中的一个保留剧目,时常展现在国内的舞台上。

  政策带来希望

  每次演出带来的掌声,虽然能带来满足感,但《雷雨》剧组成员却一直想着使《雷雨》真正成为舞台版。将歌剧排成舞台版,舞美、灯光、道具、服装的制作不但需要一笔巨大的开销,而且是一次再度创作。这些年,张国勇和他的同事们经常在讨论这个话题,也在等待适当的时机。一晃就是5年,上海实行了文艺原创作品可以获得文化基金会资助的政策,这让上海歌剧院看到了希望,2006年春节刚过,莫凡从北京来到了上海,进行再一次修改,而上海歌剧院的舞美工场里,也启动了《雷雨》的舞美制作工程。

  记者在这些年里,曾与张国勇、魏松、莫凡、高曼华、迟黎明等人多次围绕《雷雨》进行过讨论。他们的艺术生涯中曾有过许多辉煌,几乎每位演员都在国内外主演过多部欧洲经典歌剧,莫凡还创作了获奖音乐剧《五姑娘》。但是一谈到《雷雨》,他们总会流露出一种艺术家的责任感。魏松等人告诉记者:“我们经常被邀请到国外去演出,站在欧美的舞台上演《蝴蝶夫人》《波希米亚人》《卡门》时,唱的是意大利文或法文,演的是外国人的故事,而在演《雷雨》时,我们心里总会产生一种回归本色的过瘾感,更会不由自主地由衷自豪。”

  打磨出于责任

  音乐和剧本修改了许多遍的《雷雨》,在相隔5年之后,去年作为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开幕剧目以舞台版首次演出,入选第四届全国歌剧、舞剧、音乐会展演并获奖,今年还入选为第八届中国艺术节参演剧目。用魏松的话来说:“这部戏一遍又一遍地磨了这么多年,也应该是精品了吧。”话虽这么说,但上海歌剧院并没有去计较《雷雨》应该获得什么荣誉,因为,这些年来他们创作、修改这部歌剧,只是为了中国歌剧的生存和发展,也希望让更多人成为歌剧的观众。

  好剧赢得观众

  舞台版《雷雨》上演之后,在上海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从去年年底起,上海歌剧院又打造了校园版和在小型剧场演出的沙龙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有一次,《雷雨》在交通大学徐家汇校区演出时,学生们告诉剧组演员:“进剧院看歌剧,我们学生难以承担高昂的票价。其实我们知道,歌剧综合了各种舞台艺术元素,很希望自己能成为歌剧爱好者。”那次演出时,观众席中的大学生们鸦雀无声,有的人眼里还噙着泪水。

  从今晚起,歌剧《雷雨》在接受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评委评审的同时,将连演5场,揭开上海大剧院“公益演出季”的大幕。在校园里观看过《雷雨》的大学生,在沙龙里近距离真实感受过《雷雨》细节魅力的市民,将从上海大剧院的舞台上欣赏到重新锻造过的舞台版《雷雨》。而上海歌剧院还在策划把《雷雨》这部中国歌剧送到全国各地、甚至送到国外去。   本报记者 杨建国

  评论 070917122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