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 白子超 |
其一,《论语读训》说:“《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云:‘女德无极,妇怨无终。’杜预注谓:‘妇女之志,近之则不知止足,远之则忿怨无已。’养小人不知感恩,且怀忿恚,是故君子难为也。”著《论语正义》的清代刘宝楠等不少古代学者的观点,都与此说相仿。 其二,《论语别裁》说:“我就赞成孔子的话,这是没有办法来替妇女们辩护的……这的确是事实,是无可否认的天下难事。但问题是,世界上的男人,够得上资格免刑于‘小人’罪名的,实在也少之又少。孔子这一句话,虽然表面上骂尽了天下的女人,但是又有几个男人不在被骂之列呢?” 其三,《论语今读》说:“我以为这句话相当准确地描述了妇女性格的某些特征……这种心理性格特征本身并无所谓好坏,只是由性别差异产生的不同而已,应说它是心理学的某种事实,并不必含褒贬含义……中国传统对妇女当然很不公平,很不合理,孔学尤然。但比欧洲中世纪基督教认为妇女没有灵魂,以及大烧‘女巫’之严重迫害等等,仍略胜一筹。” 其四,《论语辨惑》分析了“女人与男人在先天上有所不同”,计有体能(男强女弱)、感情(男散女专)、智能(男偏女全)、分工(男主外女主内)等诸方面,详细阐述了“当男人怠忽了对女人应尽的天职,女人就会不自觉地产生出一种‘怨’来”。又说:“不论你在外面有多了不起,不论你是何等英雄人物,只要你真正涉入了女人的世界,在夫妻感情偶有不睦的时候,你就会发现,原来你的自豪与自尊,在女人面前早已不知何时飞到何方去了。因为事实摆在眼前,你明明样样都不如她嘛!你还能‘无理而气壮’吗?所以孔子说‘近之则不孙’是有道理的。”最终结论是:“孔子没贬男人也没骂女人。” 其五,《论语读本》说:“原文文意确有轻视妇女之意。在两千多年以前的宗法社会里,有轻视妇女的思想并不奇怪。既无需批评,也不必讳言;更不必为了说明孔子没有轻视妇女的思想而对原文另作别解。” 其六,《论语译说》说:“孔子轻视妇女,把妇女与小人归为一类。”“孔子轻视妇女的思想,在当时——在春秋时代也是极其落后的,它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时期产生了破坏的作用。”此说有鲜明的批判立场。 之所以做了一回大大的文抄公,无非是想给读者朋友们提供一些方便,让大家大致了解古今学者对于此章文字的翻译与理解情况。 若问愚意如何,则需回答两点。第一,此章文字缺乏谈话时间、地点、对象、语境等因素,又没有其他证明材料,所以只能就现有文字进行理解,不能主观猜测,故不同意对“女子”“小人”乱加解释,那都没有根据,不能服人。至于“小人”,愚以为亦是全称概念:一、包括品质恶劣、道德低下之小人;二、包括见识短浅、思想糊涂之小人,即庸人、愚人;三、包括社会地位低下之小人,即庶民、细民。笔者十分尊敬乃至崇拜孔子,但并不忌讳指出他思想中确有保守的、落后的内容。第二,吸取《论语今读》《论语辨惑》《论语读本》中合理的分析与观点,综合成一种统一的看法。具体说来,愚以为孔子的思想不是单纯的,而是复杂的,一方面他看到、感到、理解到男女有别,用现代语言说,女人有不同于男人的情感、性格特征以及知识结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处世方法等,因此男女交往或共同生活会有矛盾,男人总是企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女人,女人也总是企图按照自己的愿望塑造男人,假如武则天、慈禧太后说“唯男人与小人为难养也”,那是谁也不会奇怪的;另一方面孔子还没有摆脱也不可能摆脱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确有轻视、贬低女人之意。 孔子生活在两千多年前的男权社会,他再伟大最多也只能具备“男有分,女有归”(《礼记·礼运》)的思想,而提不出男女平等的口号。现代社会倒是呼吁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并为之努力多年,然而人们“听其言而观其行”,发现事实上男女仍然不平等,连最发达最民主的社会也是男权远远超过女权。这种无可奈何之状还要持续多少年?谁也不知道!(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