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吃好·当令时鲜
 第B13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昆山专版
 第B19版:太仓专版
 第B20版:上海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专题
 第B26版:专题
 第B27版:专题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专题
 第B31版:专题
 第B32版:专题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楼市
第B09版: 好吃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泥小炉
千里共婵娟

西坡


  文 / 西坡

  和粽子一样,月饼也是文化含量很高的食品,而且比粽子更具文化底蕴。粽子是端午的符号,月饼是中秋的符号。吃粽子是为了纪念屈原,吃月饼是为了祝愿团圆。相比之下,月饼覆盖的人群更多。“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这话哪能这么说?酒是常馔,和中秋没有定规的对应关系,而月饼则不然,一般只在中秋的时候才大规模地应市,所以,应该是“把饼问青天”才对嘛!

  现在,不少人对于把月饼或月饼提货劵送来送去的现象颇多腹诽,我以为不必太过计较。原因是,平时人们把食品送来送去,大多视为畏途,烦恼不堪,“文不对题”者不在少数。送礼的关键在于送对,而不在多少,一旦送错,或者送而无用,彼此难免增加心理负担,好比送梳子给秃子,好事办成了坏事。送月饼就无所畏惧,有时途虽殊而旨归同,一片心迹,一种祝福,意犹未慊。行贿不够格,拍马谈不上,送者从容,受者坦然,人际关系,或许就在这一盒月饼的往来当中润滑起来。

  或曰,如此循环往复,岂不是浪费资源?倘若以此考量,许多事情都无法成立。我听说过有食品企业月饼卖不掉而充猪食,从来没见过普通人家因为月饼太多而饲以垃圾桶的。经过流转,那些社会关系单纯、生活窘俭之家,或能成为“月饼链”中的一个环节,各得其所,尽管往往总是终端。为什么?因为月饼是有生命、有感情灌注的食品。人的同情心在这个节点,焕发出最自然而又最真诚的光芒。

  多年以来,月饼有所以令我不爽者,在于它“附加值”的增强。原本我比较喜爱的“百果”“金腿”“细沙”等大路货,由于“附加值”不高而被看作“贱值”,极少配伍,而所谓的“蓉”啊“酥”啊大行其道,更有“鱼翅”“鲍鱼”乃至“内含”名酒、名表、首饰者,明明是高级冰淇淋,也要赶一趟“月饼”的浑水。对于某些精于折冲樽俎、长袖善舞的人来说,那是极好的“对冲”工具,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却是选择空间被挤压,无缘口福。这是和中秋节的和谐主题相背离的“恶作剧”,我们应当感到不安。

  经验告诉我们,月饼当中的高级者,常常就是吃口不佳、味道不正的代言者。我想,许多人大概会对此深表同情的。我们需要在这小小的月饼上面体现出一种“千里共婵娟”的广大亲切,而不是“高处不胜寒”的偏执傲慢。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