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里茶外 傣楼茶香 庄林 |
| ||
|
文 / 庄林 到了西双版纳,听说勐海有一株1700年的老茶树,如今仍然枝叶葱茏,用它的栗粒做成红茶,清香奇绝,堪称上品。同行的老王,到过不少国家,对于中外茶道,颇有研究。听到这一消息,极力怂恿我同去访幽探胜。由于我神经衰弱,素少饮茶,因此兴致不高。无奈他好说歹劝,只好抄一把伞,在当地友人老冯的陪同下,乘车上道。 一路上山高山低,峰回路转,入眼尽是苍翠欲滴的热带雨林。 转过一个山坳,老冯指着一棵参天大树说道:“那就是老茶树!” 定睛看去,它老人家足有30多米,有十层楼房那么高。树干作几股合抱的姿式,其中一股已经干枯,其他的竞相摩天,气象不凡。苍老的树干呈铁黑色,由于雨渍,生有一层细苔。老王拍着树干,赞叹不已,仿佛见到一位久仰的伟人,一时激动得竟说不出话来。 老冯是云南的茶叶通,如数家珍地介绍说,云南是世界上茶树的原产地,早在1700年前就有茶树栽培。南宋李石《续博物志》中就有:“西藩之用普茶,已自唐朝。”这里所说的普茶,就是闻名遐迩的云南普洱茶。 对于它的好处,古人也多有吟咏。宋朝的王禹就曾有“香于九宛芳蓝气,园似三秋皓月轮,爱惜不尝唯恐尽,除将供养白头亲。”可见当时世人的珍视程度。 不知是话中带茶,还是林中酌韵,总觉得有一股淡淡的馨香,飘逸左右,令人称奇。 老冯邀我们去附近一家傣楼避雨,品茶。 傣楼隐于竹丛棕榈之间,浓绿被迷濛的雨雾一晕染,更具朦胧美的神韵。刚踏上竹楼的楼梯,老冯就叫道:“老来涛,我给您领客人来了。”随着应声从里面走出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连连说道:“欢迎,欢迎 !” “老来涛,您是远近闻名的焐茶能手,我这两位朋友,是闻名来品茶的。”老冯笑呵呵地说。 “你们是吉祥的鸟儿,请都请不到,山野之茶,怕怠慢了客人。”老人拨一下火,朝卧室喊道:“玉为,快把泡茶的壶取来。” 老人的小女玉为姑娘一手挽着发髻,一手端出壶来。 提壶斟茶,未及挽好的秀发,拖于腮边,艳红色的茶水,泛着极细的泡沫,散发着一股香气。 “好茶!好茶!”老王呷了一口,赞道。我一向不善饮茶,只觉得酽了点。 “你不晓得,”老王显然在为我指点迷津,“茶分三种,红茶、绿茶,花茶,这云南红茶制作别有一番工艺,浓烈不失其清香,为茶中上品,慢慢地品,自然会领略它的好处。”玉为姑娘见老王夸他们茶好,两眼放光,说道:“茶好,水也好哩,这水是用香竹从山泉引来的呢。” “小女子又多嘴。”老来涛不无得意地嗔了爱女一句。 喝到得意处,老王兴致顿高,说道:“我今年去土耳其,曾在一位朋友家作客。那位朋友,神秘地说‘今天我请客,喝红茶!’我心里犯琢磨,喝红茶几乎是土耳其的一项‘国习’,这位朋友故作玄虚,不知卖的什么关子。接着,朋友冲好一杯,郑重地递给我:‘请’。我呷了一口,似有所感,但又茫然。土耳其朋友哈哈大笑,拿出精美的茶叶筒让我看,我一看,竟惊呆了,原来是云南红茶。那又香又酽的茶水哟,把一个游子的思乡情绪勾得那样浓,那样浓……” 玉为姑娘望着老王动情的样子,咯咯笑着:“既然好,走时送您两竹筒,出国时带上,免得忘了家乡。”竹楼飘起一阵欢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