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早间点击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上海地产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体育新闻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 广 告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投资理财
 第A28版:广告
 第A29版:上海地产
 第A30版:股市分析
 第A31版:公众服务
 第A32版:广告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拔
 第B03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优游食林
 第B12版:吃好·当令时鲜
 第B13版:好吃·上海味道
 第B14版:好吃·酒旗茶垆
 第B15版:好吃·调味金指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昆山专版
 第B19版:太仓专版
 第B20版:上海楼市
 第B21版:广告
 第B22版:广告
 第B23版:广告
 第B24版:广告
 第B25版:专题
 第B26版:专题
 第B27版:专题
 第B28版:广告
 第B30版:专题
 第B31版:专题
 第B32版:专题
 第B33版:广告
 第B34版:上海地产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楼市
  
2007年9月2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六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专家观点——
上海家庭“重”女“轻”男现象更突出

鲁哲


  人人都知道要保护儿童,但保护什么,怎么保护,不同国家、地区侧重点各不相同。今天,在第六届上海“为了孩子”国际论坛上,来自近20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国内14个省市的近300名中外专家,围绕“儿童权益保护与社会责任”的主题展开讨论。

  “边缘人”难以融入城市生活

  留守儿童、残疾儿童、流浪儿童……这些特殊儿童群体的权利是专家研究的热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所长孙宏艳把目光聚集在北京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身上。他们发现,一方面,这些孩子长年生活在北京,与老家联系较少,在很多孩子心中,老家是个陌生的地方,他们更认同城市生活。另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农民工子女感到歧视和不被城市接纳,他们没有融入城市。他们和他们的父辈明显不同。他们的父辈是“老家那里的人”,这些流动儿童却不知道自己属于哪里,他们是“双重边缘人”。这些“边缘人”与城市少年儿童交往较少,调查发现,仅有35.8%的农民工子女承认在他的好朋友中有城市同龄人。

  专家认为,缺乏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是城市少年儿童和农民工子女难以相互包容和接纳的重要原因。

  遗弃虐待和过分溺爱并存

  儿童权利和家长的监护权密切相关。家长如果逃避行使监护权,儿童的遭遇就是被遗弃、虐待;家长如果滥用监护权,儿童得到的结果就是被过分溺爱。上海市妇联与上海社科院昨天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反映,上海地区家庭的儿童权利保护现状颇为乐观。被调查的家长和儿童都认为儿童权利受到了较好的保护,且儿童的自我保护意识较高;相对而言,女童普遍认为自己的权利比男童在家庭中得到更好的保护;同时,家长在儿童基本权利的家庭保护上都倾向于给女童更多家庭保障。由此可见,在上海,传统的“重男轻女”观念正逐渐改变。

  但调查也发现,家长保护儿童权利的意识还需进一步深化。“孩子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与“父母打孩子是天经地义的事”等传统思想对家长育儿观念影响依然较大,同意“孩子是自己的,我怎么对孩子别人管不着”、“只有严厉,孩子才能成龙成凤”的家长仍占较高比例。

  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所长杨雄说,在上海普遍存在一种情况,家长给了孩子太多的物质,但剥夺孩子的时间,让孩子学画画、学琴,参加补习班,以自己的意愿给孩子增加了许多负担。结果,家长给予的保护得不到儿童的认可,而儿童所需要的保护却得不到满足。

  虐待多发生在中等收入家庭

  来自日、美、英、德等国的专家介绍了他们国家保护儿童权利的经验。日本青少年研究所所长千石保说,在日本虐待儿童的事件多数发生在中等以上收入的家庭,而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发生在贫困家庭。在日本家庭中,一般男主外,女主内,男人赚了钱交给妻子,妻子实际上是家庭的主人。孩子上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都是母亲决定的。母亲把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不断地施压,如果孩子不能达到她的预期目标,虐待就发生了。来自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艾伦·布朗介绍,预防是营造安全社会的最好政策。在美国,预防是阻止虐待儿童、家庭暴力、滥用药品、艾滋病、吸毒、自杀及其他弊病的主要做法。本报记者 鲁哲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