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少年被“平等精神”扼杀? 美国高智商学院因材施教引起广泛关注 唐昀 |
|
假如你的孩子智商超过160,人称“神童”,千万别高兴得太早。历史记录显示,天才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麻烦未必比智商低于60的智障儿童少。他们同样遭遇入学难、辍学率高等问题,还容易性格孤僻,目中无人,最终往往碌碌无为终了一生。 多年来,专家学者一直在研究如何应对神童。他们发现,扼杀天才少年的罪魁祸首正是追求所谓“平等精神”的现行教育体系。 上学难 辍学多 14岁的安娜丽斯·布拉西尔不仅拥有南美模特般的娇美容貌,而且在同龄人中智力超群。她3岁就能用识字卡片组织完整的句子,而且语法正确。她的母亲安吉不希望公开她的智商数,但承认远远高于145。 来自澳大利亚悉尼的马克斯·奥斯瓦尔德-塞利斯现年12岁。他3岁无师自通学会阅读,4岁时高声朗读医学著作引起医生注意。智商测试显示,他当时的语言能力相当于13岁儿童。 一般人会以为,像布拉西尔和奥斯瓦尔德-塞利斯这样的聪明孩子一定是学校的宠儿,是受欢迎的“明星学生”。可事实是,布拉西尔所在的得克萨斯州朗维尤小镇,没有一所学校愿意接收她,除非她愿意与同龄孩子一起入学;整个达拉斯地区都找不到一所学校愿意让她连跳两级,而她至少需要跳三级,因为她7岁就已经掌握6年级的课程。于是,身为大学助教的安吉只得自己在家里教女儿读书。 可布拉西尔进步极快,当她13岁时,安吉已经感到难以胜任女儿的家教工作。 奥斯瓦尔德-塞利斯的情况也不妙。他在悉尼上学时与同学关系紧张,为了寻找更合适的学校,他随母亲来到英国肯特郡,可依然常遭同学欺负,因而不得不继续转学。 布拉西尔和奥斯瓦尔德-塞利斯并非个别现象。以美国为例,6200万学龄儿童中,有6.2万人智商高于145。其中,5%中途退学,辍学率与智障儿童相当。根据《天才教育手册》资料显示,辍学总人数中有五分之一属于高智商。 小大人 易孤僻 对于天才,人们往往态度暧昧:一方面惊羡他们取得的骄人成果,另一方面又觉得他们性格古怪,难以接近。早在1926年,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教授莱塔·霍林沃思研究发现,智商在125至155之间的孩子最擅长处理社会关系,而智商高于160的孩子则往往性格孤僻,他们与同龄孩子格格不入,更像小大人。 奥斯瓦尔德-塞利斯的母亲盖尔原是一名数学教师,因为有个高智商的儿子,也开始研究起天才教育问题。她发现高智商儿童成年后很容易自我闭塞,情绪抑郁:“他们没有朋友,不知道如何与人交往。” 研究表明,只要把天才孩子放在一个更具挑战性的环境中,情况就会大有改观,比如让他们跳级。格罗斯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对60名智商超过160的孩子进行长期追踪调查,发现33名当初未被允许跳级的孩子对教育很是厌倦,其中3人辍学。 “这些孩子觉得很难发展友谊,在很大程度上与社会隔绝的学校里,他们很少有机会锻炼如何交往。”格罗斯说,“调查对象中有不少人求助过心理医生,2人患有严重抑郁症。对比之下,17名至少连跳三级的学生大多获得博士学位,并且都有很好的朋友。” 新尝试 有收获 为了给天才少年提供更有利于他们成才的环境,一对富有的夫妇贾尼丝和罗伯特·戴维森去年在里诺成立内华达戴维森学院,免费招收11至16岁至少需要连跳三级的高智商孩子。 学院现有学生45名,堪称全美最聪明的孩子,包括州象棋比赛冠军、“发现”频道“小科学家挑战赛”跨年龄组优胜者、内华达拼词比赛跨年龄组获奖者等。布拉西尔和奥斯瓦尔德-塞利斯先后来到这所学院。 学院在教育界引起广泛关注。许多学校反对依据学生能力分类教学,因为这有违社会公平。但在戴维森学院,课程只有英语、数学和科学,每门课分三个难度等级,学生根据自己水平,可以在上高难度英语班的同时,选择低难度的数学班,十分灵活。 学院还设有一个“戴维森学院人才发展”项目,每年资助1200名需要帮助的高智商学生。他们中大多数人正在普通班级里浪费时间,这令罗伯特·戴维森很是心痛:“把一个已具备良好阅读能力的孩子硬送进幼儿园,这简直是犯罪……这是情感折磨!” 由于学院里的学生智商差不多,他们不再觉得自己高人一等,有时甚至会听到这样的话:“我并不像我想像得聪明,还有人数学比我更好。”一名在其他学校常遭欺负的学生说:“我不敢说在这里有很多朋友,但至少没有人仇视我。” 唐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