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科教卫新闻
 第A04版:社会新闻
 第A05版:法治视窗
 第A06版:文娱新闻
 第A07版:文娱新闻
 第A08版:广告
 第A10版:深度报道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女足世界杯专版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医药资讯·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上海家装服务名牌专刊
 第B06版:证券·投资理念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载
 第B10版:阅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专版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纸上展厅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2007年9月2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遗书”成为新书

草青


  普通人把自己经历的琐事写下来,叫日记,写了就写了。作家把自己经历的琐碎事写下来,叫作品,写了就卖钱。除了身份不一样,手里的活儿有多大不一样呢?难说。

  关于作家王朔“复出”的新闻,从年头到年尾都没消停过。围绕玄玄乎乎、又是哲学又是科学的《我的千岁寒》,吹牛、骂人、说狠话,作者和书商使劲地吆喝了一次又一次,到头来却没有收获多少好评,好多冲着作家名气去的读者,最终对这本晦涩难解、不知所云的“高知读物”表示失望。

  一波刚过,一波又起,这几天王朔又出了本新书,叫做《致女儿书》。这次作家打出了温情牌,通过向女儿“叙述人类的历史,家族的渊源,自己的个人生活与亲人和朋友的关系”,“体现一个父亲对女儿的挚爱深情”,进而展现出一个“率性作家,真情父亲”的“不一样”形象。

  出版方提供的资料显示,4万多字的《致女儿书》原本是一个相当私密的文本,王朔自称是当遗书写的,准备要是有个万一可以给女儿一个交代。不知为何王朔后来改了主意,变成公开出版了,或许原因正像他自己所说的——将这本书的全部版税送给女儿,让她体味到一个作家的优越性。一个作家不一定买地买房给子女,但把版税送给孩子,对她来说只要是长销书,每年她都会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不过问题是,这样一本薄薄的观照自我的小书,真会像《傅雷家书》一样成为长销书吗?王朔的自信或许有他的理由,国内出版界跟着名人大腕跑的习惯已经养成了,有编辑私下说,名家的东西写得再烂也总有些人会“上当”,至少亏不了。正因为如此,走进书店,翻来翻去就是那几张老面孔。而新人要出头就有点难了。写《亮剑》和《血色浪漫》的业余作家都梁说,当初《亮剑》完成后,他找了几家出版社都没人搭理。尽管出版社对已经出名的作家一路绿灯放行,然而目前国内一批专业作家创作力、创新力匮乏也是不争的事实。两者之间,究竟谁宠坏了谁?

  王朔为《致女儿书》写了篇自序,开头就说:“人老了就没皮没脸了。我必须承认到岁数了。随时都有破罐子破摔的念头倏起忽落。这小书拿出来发也属于破摔一类。觉得自己挺不要脸的。谴责久了就想:就这么不要脸!想当遗书写是三年前。写了不发,死后再发顶遗产的决心下过,也是真的。……出这书再次证明了我是不甘寂寞的、虚荣的、拿亲情出来卖钱,——那怎么了?我就这样。瞧不惯我别买呀。就跟你多正经似的。谁也没求着你。”这些句子里充满着强烈的紧张情绪,让人感觉到作者的焦躁不安,以及为了抵抗而奋力作出的进攻姿态。其实没必要这样紧张,遗书就让它成为遗书好了,就像普通人不会想把日记印成书页一样。   草青

  评论 070922106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