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记忆 费滨海 |
“知悉您已开始编撰《院士春秋》第二卷,读了有关简报,我非常感动。不少院士认为您不再有精力和时间来编撰第二卷了,而您接着执行,这是多大的情怀、多大的毅力!……”以上摘自93岁高龄的裘法祖院士2006年1月8日给我信中的一段话。 两院院士在中国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的生活往往受到人们太多的关注。可是他们也是普通人,有着真挚的情感和平常心。也许有缘,这些年来两院院士和他们的亲友给予了我特殊的厚爱和理解,使我有机会先后完成了《院士春秋》第一卷和第二卷的编撰。近年来,媒体和社会对院士表现出的过分热情,不仅没有给院士们带来帮助,相反却让院士们变得更为低调,这也给《院士春秋》征集工作带来了诸多的困难。值得欣慰的是,许多热心的院士和他们的亲友仍给予我许多支持和鼓励,像戴立信院士先后提供了汪猷、黄鸣龙、黄耀曾、庄长恭和黄维垣5位院士的资料;秦馨菱院士夫人吕式瑗老师不仅提供了丈夫的翔实资料,而且还牵线让我征集到了金善宝院士、贾兰坡院士、郑作新院士、卢鹤绂院士和黄祯祥院士的资料。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在这里只能列出有限的几位作为代表,他们是汤定元院士、刘广志院士、席泽宗院士、郑儒永院士、王选院士夫人陈堃銶老师、邓稼先院士夫人许鹿希老师以及林巍老师。 《院士春秋》第二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收录的有些院士是我少年时代就十分崇敬的大科学家,如竺可桢、王大珩、王淦昌、钱伟长、张钰哲、卢嘉锡、金善宝等院士,而征集到他们的资料颇费一番周折。这些弥足珍贵的照片和题词今后将更加难以寻觅,因此颇感欣慰。 王选院士早在2004年年初就已寄来题词、照片和齐全资料,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收入《院士春秋》第一卷。邹承鲁院士则是在寄出题词和资料后病逝。他们都未能在生前读到收录自己资料的《院士春秋》,甚为遗憾。 面对还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一叠叠书稿,我是百感交集。在征集和编撰《院士春秋》第二卷的近两年时间里,尽管有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我无怨无悔,因为编撰《院士春秋》留给我的是无比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享受,它将伴我一生。 本文为《院士春秋》第二卷前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