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二期新民科学咖啡馆专家讲解运动科学—— 运动员意志品质来自“折磨” 董纯蕾 马亚宁 |
昨晚的第42期新民科学咖啡馆,迎来了不少特殊宾客:除了前女足国脚孙雯和谢慧琳两位特别嘉宾外,还有很多现役运动员。两位主讲嘉宾——上海体育学院的陈文鹤教授和周成林教授,分别从运动生理学和心理学的角度,介绍了女性在竞技场的优势和劣势。很多专业知识,对现场的运动员而言,也是头一回听说。专家坦言,我国的运动科学研究水平不及国外,应用程度更不如国外。 男女有别在肌肉 正在进行中的女足世界杯赛场外,一个经常被提起的话题是,女子足球的男性化。专家认为:先进的训练手段固然能大大提高女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和技术动作质量,但因为性别而存在的运动能力差异,却是与生俱来的。运动场上的男女有别,关键在于肌肉。女子骨关节活动幅度大,胯关节软组织的伸展性强,肌肉、肌腱、韧带的柔韧素质优于男性。同时,女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通常更强,心理调控能力也普遍强于男运动员。也就是说,在比赛中,女运动员往往更能发挥水平。 顽强意志靠磨练 赛场上,小小的内心波动足以颠覆战局。有运动员现场提问:如何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周成林给出的答案只有两个字:“折磨”——“在经常性的挫折锻炼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在心理学中,所谓意志品质是有明确指向性的,即根据需求克服困难完成目标的能力。周成林教授坦言,对运动科学的研究者而言,竞技体育很有意思;但对运动员本身而言,竞技体育不是快乐体育,要想在赛场上技高一筹,赛场外必须先有明确的目标需求。在平时运动中,设置种种困难,加强心理负荷,让运动员在挫败感中提高心理承受力。 本报记者 董纯蕾 马亚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