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刑犯捐肾考验狱政 赵倩倩 陈统奎 |
|
2007年8月27日下午,上海市监狱管理局信访办公室,一场异常艰辛的“谈判”正在这里上演。摆在监狱管理局面前的是一道难题:提篮桥监狱一名48岁的重刑犯受刑人赵四凯(化名),提出捐肾救患尿毒症晚期的二哥赵二德(化名)。 赵镇富女婿后来向记者描述,“谈判”过程还是有争论的,家属强调的是 “人性化管理”,而监狱管理局则认为 “没有先例,无法可依”。 杨军民,这位从事了近20年狱政管理的复旦大学法学硕士说:“这是一个两难选择,道德与法律的冲突,社会推崇善举,但执法机关首先要保证执法。” 上海南站附近,赵镇富与76岁的老伴住在一栋典型的上海老公房里。小儿子赵四凯6年前进监狱前和他们住在一起。赵镇富有三男一女,三个大的都在企事业单位工作,个个事业有成,生活殷实,偏偏小儿子事业无成,坏消息不断。2002年冬的一天,赵四凯被一位朋友喊去“教训”别人,他一刀捅进那人大腿,对方急性大失血而一命呜呼。这一次,赵四凯因故意伤害罪被判处死缓,后来被减为无期徒刑,并于今年6月15日被减为有期徒刑19年。监狱管理局提供的材料称, “赵犯系累犯和重大刑事犯,并有吸毒史,劣根性深,社会危险性大”。 6年里,只有姐姐赵三丽坚持每月去看望赵四凯一次,风雨无阻,两个哥哥“没有去看过他一次,没和他通过一次电话”,跟这个弟弟“划清界限”了。其实,在这次进去之前,赵二德就曾严肃警告弟弟:“如果你再给抓进去的话,我不但不去看你,跟你也不再往来了。”53岁的赵二德是一家国有企业工作的中层领导,参与过卢浦大桥等重大工程建设,赵镇富形容这个儿子“很聪明,很本分”。 一向健康的赵二德,今年6月份突然觉得十分疲劳,腰酸乏力,去瑞金医院检查的结果:尿毒症晚期(肾源性高血压)。“来势凶险,仿佛天塌下来一样。”赵二德躺在病床上,两夜三天没合眼,“一下子被吓蒙了”。赵二德在肾病科住院三周,身体每况愈下,瘦了一圈,面部臃肿,延长生命的办法,一是周期性血透,二是换肾。 赵家开了一个紧急家庭会议,众人想到了在监狱里蹲着的赵四凯。7月14日,赵三丽与阿姨、表姐、表弟4人去探狱,准备给赵四凯做思想工作。赵三丽向记者回忆说,到了监狱,4个探狱人东张西望,谁都不好开这个口,赵四凯见4个人表情怪异,“就问家里是不是出了大事”,赵三丽把事情告诉了弟弟,“他都哭了,说他对家里没有什么贡献,他要把肾捐给二哥”。 杨军民说,对赵家人的诉求,上海市监狱管理局开会研讨后得出的结论是“不宜支持”,并向国家司法部监狱管理局请示处理意见,得到的答复是:同意上海的决定。援引的政策依据是,去年四川省监狱管理局请示罪犯自愿捐骨髓应如何处理,国家司法部监狱管理局明确批复:“在国家对罪犯自愿捐献人体组织、器官作出规定前,不宜在罪犯中开展类似工作。” 在杨军民看来,监狱管理局否决赵家的提议至少有三个理由:一是捐肾后赵四凯身体状况应被列入残疾犯,可能免除劳动;二是计分考核要按照残疾犯的宽松标准计算,相比普通管理的罪犯,比较容易达到减刑、假释的目的,可以提前出狱;三是如果捐肾后出现较严重的后遗症,可以提出保外就医。 客观上,捐肾这个善举必将为受刑人“松绑减刑”,那么,对这样的捐赠行为能支持吗?杨军民说,他非常同情赵家的遭遇,但他自己给出的答案与监狱管理局的决定一致,“刑罚责任的履行具有优先性和国家强制性”。 新民周刊 (赵倩倩 陈统奎) (更多内容请看最新一期《新民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