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节目舞台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书评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资讯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广告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7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年六肉

梁十二


  有人问,当年在版纳啥事最大?我会不假思索地说:吃肉。北京知青良华曾戏称为“一年六肉”。元旦、春节、泼水节、劳动节、建军节,还有国庆节。一年六次,一次一勺。

  那时连队都养猪,杀猪是头等大事,要打报告并到营部批。领导文化不高,往往批成:同意杀×××(签名)。但大家一定明白,是同意杀猪不是杀人。杀猪那天,司务长总是忙前忙后,炊事员屁颠屁颠的,新老职工一脸灿烂,连开饭的“铛铛”声也敲得格外清脆。同样一勺肉,知青一般是今日有肉今日吃,如风卷残云。老工人便不同,或者熬成猪油,或者加点豆豉、辣椒,一家老小,可以管上好几周。

  当年知青才二十来岁正长身体,一勺肉是断断坚持不到下一次的。于是,胆大的偷猪偷牛,胆小的偷鸡摸狗,剩下没胆的只好另辟蹊径。

  一次,上海知青文元从嘎洒称回两斤病猪肉,用刀切开便抖落出许多白色的颗粒,老百姓称为米心猪。这是一种可以在人畜之间传播的寄生虫病,学名为猪囊虫。一旦感染,寄生虫会跑到人的大脑里,十分可怕。不知道是谁出了个既安全又解馋的主意,把两斤肉熬成猪油和猪油渣,总算物尽其吃。

  一次,良华煮了一锅肉,未进门,已闻到竹笆墙缝里透出的香味。打开锅盖一瞧,形状怪异,我想,定是野味了。一问,是猴肉,于是胃口全无。见良华大快朵颐,满口生香,心想“难道是人吃人不成”?又想“那岂不是猴道主义”?犹豫再三,还是不敢受用。

  还有一次,并非是“六肉”的日子,连队破例杀猪。那是一头养了一年多的架子猪,病恹恹的老长不大。领导决定提前宰杀,由我“执行”。和往常不同,手起刀落那畜生没有半点挣扎,开膛时一股异味扑鼻而来,露出的肉膘呈蜡黄色。我正纳闷,边上一老职工说,见过,这叫“黄膘猪”。我说,真扫兴!把它埋了吧。众人不语。沉默一会,有人说,何不学老乡的办法,做成“干巴”?拌上盐巴、多放些辣椒,晒干后可能会好些。于是大家又兴奋起来了,斩头煺毛,掏空内脏,忙活了好一阵。风干后,果然去腥,欢欢喜喜,每人分得一坨。只是后来才知道,那是因为猪长期吃带有黄曲霉的饲料,得肝病出现了黄疸,断断吃不得的。

  如今吃肉成了多数人的负担,怕高血脂、怕脂肪肝、怕超体重。有谁知道,当年那群生存在饥饿边缘的知青对肉的欲望。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