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新都会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目击
 第A10版:民生新闻
 第A11版:早间点击
 第A12版:专版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中国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美丽足球
 第A18版:美丽足球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节目舞台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文娱新闻
 第A26版:法治视窗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投资理财
 第A29版:股市分析
 第A30版:职场方圆
 第A31版:广告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A33版:新民环球
 第A34版:新民环球·论坛/书评
 第A35版:新民环球·聚焦
 第A36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7版:新民环球·博览
 第A38版:新民环球·社会
 第A39版:新民环球·广告
 第A40版:新民环球·什锦
 第B01版:家庭周刊
 第B02版:家庭·两代人
 第B03版:家庭·情感
 第B04版:家庭·女性世界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时尚
 第B10版:时尚·俊男靓女
 第B11版:时尚·秀场故事
 第B12版:时尚·搜乐寻趣
 第B13版:时尚·极速抢鲜
 第B14版:时尚·美容派对
 第B15版:时尚·心情主张
 第B16版:时尚·单品冲浪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资讯生活·家装
 第B19版:资讯生活·商务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e生活
 第B22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3版:e生活·数字家庭
 第B24版:e生活·掌上天地
 第B25版:上海地产
 第B26版:上海地产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上海地产·资讯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广告
 第B32版:上海地产
 第B34版:广告
 第B35版:上海地产
 第B36版:上海地产
 第B37版:上海地产
 第B38版:上海地产
 第B39版:上海地产
 第B40版:上海地产
第A37版: 新民环球·博览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9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英国作家推出新作 探寻莎翁生活原貌
三件作品最接近“真实的”莎士比亚

张代蕾

  ■ 目前已知的莎翁“标准像”

  一名研究莎士比亚的西方学者曾说:“每一本莎士比亚传记都是5%的真相加95%的猜测。”的确,英国大文豪威廉·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世界各国家喻户晓,但关于莎翁本人的历史记载却寥寥无几。莎翁的情感、生活,甚至体态、面容,都如同谜一般,让无数学者苦苦探寻近400年。

  英国作家比尔·布里森也是众多莎士比亚研究者之一,多年来一直试图揭开莎翁的神秘面纱。在近日推出的新作《莎士比亚》中,布里森记录了他在力图还原莎翁生活原貌过程中的点滴收获。

  相貌之谜

  “拷贝”形象  令人失望

  莎士比亚长相如何?根据布里森的研究,目前世上有三件作品被认为最有可能是莎翁长相的真实“拷贝”,但这三个作品中的莎翁相貌却各不相同。

  第一件作品是位于莎翁故里圣三一教堂里的一座雕像。莎翁死后被葬在这座教堂里。这座雕像由一个名叫吉拉特·詹森的石匠在莎翁去世后雕刻完成。据说,这名石匠的住所和店铺就在伦敦“环球剧场”附近,肯定见过当时经常在剧场出入的莎士比亚。

  布里森认为,这座雕像至少真实反映了莎翁的部分相貌特征,因为它能被放置在一个供众人瞻仰的地方,肯定要先经过当年那些认识莎翁的人的“检验”。但“石雕莎士比亚”的长相却颇令人失望:一张肥胖的脸,一个自负的形象。

  第二件作品是一幅铜版画。1623年,莎翁去世7年后,他的两位同行好友将他的作品整理成集并出版。在这本莎翁的首部作品集扉页上,有一幅被认为是作者画像的铜版画。布里森说:“这绝对算是一幅低劣的作品。画上的人几乎找不出一处好看的地方:眼睛一大一小,头发一边长一边短,嘴的位置长得很奇怪;头和身子极不成比例,‘漂’在双肩上,像个气球。”

  “最糟糕的是,画中人的表情看起来毫无自信,自卑、胆小,和我们心目中莎翁风度翩翩、自信潇洒的形象相去甚远,”布里森说。

  第三件作品是著名的“钱多斯画像”。这幅油画因曾属于英国钱多斯公爵而得名,现存于伦敦的英国国家肖像馆。尽管画的出处无人知晓,但画中人一直被认为是莎士比亚。

  画中是一名年约40、头发稀疏、胡须整齐的男子,身穿黑袍,白色领口上的丝带未系,散落在胸前。最独特的是,他的左耳上戴着一枚金耳环。在英国国家肖像馆工作的塔尼娅·库珀说,这幅画被确认创作于1600至1610年间,画中人的衣着打扮,乃至那只耳环,都与当时的“流行时尚”以及莎翁的职业、身份相符。因此,她相信,这幅画可能是“我们能见到的、与莎翁本人面孔最接近的”作品。

  但一些反对者认为,这幅画里人物的面部表情放荡不羁、皮肤太黑,更像意大利人或犹太人,而不像英国人,更何况是“莎士比亚这样伟大的英国诗人”。

  行踪之谜

  法庭证词  提供线索

  莎翁让人捉摸不透的不仅是他的“庐山真面目”。布里森说,莎翁一生大部分时光行踪不定,罕有记载他行踪的历史资料。

  研究莎士比亚的学者们经过400年努力,如今已收集到约100张与莎翁生活相关的文书,包括在斯特拉特福镇的房产证明、迎娶安妮·哈撒韦的结婚证明、把“第二好的床”留给妻子的遗嘱,以及一些税单、扣押令和法庭文件。

  历史学家乔治·斯蒂文森说,后人从这些文字资料中大概勾勒出莎士比亚的生活轨迹:13岁时家道中落,此后辍学经商,22岁时前往伦敦,在剧院工作,后来成为演员和剧作家;1597年重返家乡购置房产,度过人生最后时光。

  要从浩如烟海的历史档案中找到关于莎翁的记载,实属不易。仅英国国家档案馆就有大约1000万份档案,其中许多资料还记录在古老的羊皮纸上,字迹模糊,不易辨认,因此,每一份“莎翁文书”都来之不易。美国人查尔斯·华莱士和妻子希尔达在这一领域的贡献尤其可贵。

  20世纪初,华莱士夫妇开始了浩大的“阅读工程”。他们每天工作18小时,在成千上万、各种各样的历史档案中埋头搜寻。1909年的一天,他们有了第一个重要发现——在1612年的一份法庭记录上,保存着莎士比亚的出庭证词。

  根据这份记录,莎士比亚1604年在伦敦锡尔街与蒙克斯韦尔街交汇处的一栋房子里寄宿。房东是一个名叫克里斯托夫·芒乔伊的假发商,因和女婿在婚后财产授权方面发生纠纷,闹上法庭。8年后,也就是1612年,法庭审理此案,传唤莎士比亚出庭作证。但因时隔多年,莎士比亚称自己已无法回忆起当年的情形。

  “尽管只是出庭证词,但这是目前发现的唯一一份记录莎士比亚言谈的资料,”布里森说,“这份法庭记录上有24处提到了莎士比亚,还留有莎翁一个珍贵的亲笔签名。”

  更重要的是,这份资料还为后人提供了两个关键信息:其一,莎翁在1604年前后、其事业鼎盛时期,居住在伦敦锡尔街上;其二,1612年5月11日,即莎翁出庭作证的日子,他肯定身在伦敦。 张代蕾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