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综合新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法治视窗
 第A08版:广告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节日文娱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广告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国际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美丽足球
 第A21版: 广 告
 第A22版:读者之声
 第A23版: 广 告
 第A24版:目 击
 第A26版:深度报道
 第A27版:广告
 第A28版:上海人家
 第A29版: 广 告
 第A30版: 广 告
 第A31版:职场方圆
 第A32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证券周刊
 第B02版:证券·大势分析
 第B03版:证券·投资基金
 第B04版:证券·股海淘金
 第B05版:证券·沪市月报
 第B06版:证券·深市月报
 第B07版:夜光杯
 第B08版:夜光杯
 第B09版:连 载
 第B10版:阅 读
 第B11版:新智
 第B12版:新智·人与自然
 第B13版:国家艺术杂志 · 纸上展厅
 第B14版:国家艺术杂志 · 典藏鉴赏
 第B15版:国家艺术杂志 · 建筑物语
 第B16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上海地产
 第B23版:上海地产
 第B24版:上海地产
 第B25版:广告
 第B26版:广告
 第B27版:上海地产
 第B28版:广告
 第B29版:上海地产
 第B30版:上海地产
 第B31版:上海地产
 第B32版:上海地产
    
2007年9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陶瓷人生

行 文


  何谓“厚积薄发”,前提当为“耐得寂寞”。收藏家梁志伟在沉寂了十余年后,从怀中一下抖出了五本鉴赏专著,《古瓷赏玩解密》《古陶赏玩解密》……

  前不久在2007年上海书展上见到他正和上海收藏协会会长吴少华一起为读者鉴赏藏品,几天后他便将刚出版的那两本书送上门来了。

  沪上有一个文人收藏圈,梁志伟是较早入围的一个。他在多伦路文化街上创办的文博堂是文人雅士常去小坐的地方,莘庄的梁园是梁志伟藏石赏石的乐园,朱家角课植园是梁志伟古陶展放的场所,劳动报《文博版》是他笔耕之地,文汇读书周报收藏版是他兼笔之作。说到文人收藏,梁志伟在《古瓷赏玩解密》一书的跋中所引摘的那首具有普希金浪漫情怀的诗作《题十八岁……自塑像》显露出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他是上海改革开放后最早活跃在诗坛上的一批城市诗人,而作为收藏家的起步始于1973年,那时他才17岁。对古陶瓷的迷恋,由于职业的浸淫,想象力蒙上一层浪漫的色彩,造就了他诗人的气质,而诗人的豪放和包容又推动他在收藏领域兼容并蓄,广种薄收。他在《古瓷赏玩解密》序言中,大胆直言收藏文化中二大异化现象:一是以藏瓷为贵,以藏陶为卑,将历代陶器视为粗俗之物,等同于粗石;二是追捧明清官窑彩瓷,轻视官窑单色釉、民窑精品瓷。这里既针砭现实,又解密了市场信息。至于对唐三彩的结论性的话语:“本法上唐三彩的艺术风格不属广议文化立正案。”更需要勇气和智慧。瓷器代表了一种文化,虽为器,其中却有纯粹意义上的“文化瓷”,起着传播“道”的作用,这是梁志伟潜心研究的独到见解。众多的篇什中,梁志伟将多年的研读消化吸收,转化成理性和感性的融合,交汇成严谨而轻松的文字,每在关节之处挑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让读者从中思考获益。很多的想法观点决非天马行空,或空穴来风,让外行人看了摸不着头脑,让内行人看了无法接受。他的文章外行看了知道你为什么这么说,内行人看了知道你在说什么,这是梁志伟文章的特色,而这同他长年积淀,在收藏圈内摸爬滚打分不开的。

  上海在收藏界素有半壁江山之称,能否延续至今,暂且不论。半壁江山既有物质形态的衡量,更有文化形态的内涵考量。仅从后者来讲,遗风尚存!清末民初,一袭长袍,一罐鸣虫,一杯清茶、一件玩意,闲谈论道,三五人可坐上半天,均作游手好闲之徒。于今闲人比比皆是,真有拿一本书看上半天,或二三人一杯茶一件玩意闲聊半晌,已是奢侈之举。梁志伟近几年上午开卷笔耕,下午饮茶会友,文博堂内高朋满座,切磋瓷艺,周末去古玩市场养眼练眼。偶尔花小钱抓到一件南宋龙泉也是常有的事。坐在文博堂里那张清代的八仙桌上,喝着紫砂小杯的功夫茶,细细品着手中一件件瓷器,你会悟得他书中那些文章是怎样炼成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