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吞宝剑”到“吞胶囊” 吴云林 |
1952年,随着广慈医院改革,撤消等级病房,内科进行病房调整,消化小组正式成立,1954年配备了硬式光学胃镜,由唐振铎(瑞金医院消化内科终身教授)等首先开展胃镜检查。 由于世界上第一台食管胃镜是受演艺者吞剑的启发而发明的,所以当时内镜操作都被戏称为“吞宝剑”,的确,这个比喻形象地说明了硬式光学胃镜检查难度大、风险高、并发症多的特点。由于硬式光学胃镜是金属制成的,病人必须在护士的协助下把头颈伸到一定的角度,操作者才能插入胃镜。而且由于第七颈椎较突出,插入的过程中稍有不慎即可发生穿孔。即便顺利插入,也有胃后壁、小弯等许多盲区无法观察到。冒着如此风险,面对诸多难题,唐振铎等还是在自己的摸索下完成了一百例胃镜检查,并在国内首先介绍并推广了“胃镜检查的临床应用”。 1972年引进日本纤维胃镜,由吴裕忻等开展胃镜(包括色素胃镜)检查以及电凝、电切治疗,1978年后开展纤维内窥镜治疗术。纤维内镜的应用使内镜从“硬”到“软”有了质的改变。 随着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于1983年正式成立,内镜室也有了飞速的发展,先后引进并开展了电子内镜、超声内镜、放大电子内镜等等一系列先进内窥镜技术。 但是由于消化道的特点,胃镜只能做到十二指肠降段,结肠镜只能做到末端回肠,中间还有3-5米的小肠都是盲区,为了解决这个问题,2002年,日本推出专门用于小肠疾病检查的新型电子内镜——推进式双气囊电子小肠镜,2003年初我们将其引进,目前全世界仅有为数不多的几家医院使用该仪器。 双气囊电子小肠镜在构造上与普通电子内镜略有区别,内镜和镜身外套管头端各安有一个可充气、放气的球囊,操作者可通过两个气囊轮流充放气的方法将肠管套拉至内镜上,并使内镜在外套管的协助下缓慢地插至小肠深部。双气囊小肠镜可根据病变在小肠中的部位不同,选择从口腔或从肛门进镜(上下镜应分开),通常情况下,经口进镜可抵达回肠中下段或末段回肠,经肛门进镜可上达空肠中上段,这样交叉进镜可使操作者对整个小肠进行一次完全、彻底、无盲区的检查,并能检出绝大多数小肠疾病。 一般的内镜检查患者多少都会有不适的感觉,尽管现在可以在麻醉下进行,但是也要承担麻醉的风险。瑞金医院在2003年开展的胶囊内镜检查却可以做到只需吞服普通药物稍大一点的“胶囊”,借助肠道的自身蠕动通过消化道,就能传送出所捕获的整个胃肠道的约50000图像数据,从而对全消化道的疾病做出诊断。 从“吞宝剑”到“吞胶囊”, 是现代内窥镜的发展历史,也是瑞金医院消化内镜的发展过程。(作者为瑞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明日请看《第一台“翻身床”的诞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