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力作 ——谈《西方美术史十讲》 李伟国 |
因为一些与西方美术相关的辞典选题,早就闻知了著名美术史家朱伯雄教授的大名。不过我并不认识朱教授,是通过老同事朱莘莘与他联系的。朱莘莘小我一岁,为人真诚、热情,做事扎实、执着,有时会表现出近乎可爱的执拗,听说她退休以后被上海书画出版社聘去帮助审稿,很久没有通音问了。去年的一天突然接到她的电话,说要向我推荐一部稿件,标题是《西方美术史研究》,作者就是朱伯雄教授。 朱莘莘之所以要将这部稿件推荐给我,有几个原因。第一是在当前学术著作出书难的情况下,她对这部篇幅很大的书稿的出版实在没有把握,想找我这个老熟人试一试,让我掂量掂量;第二是她知道我重视学术著作的出版,而且在历史人文和艺术方面,尚有些眼力;第三是她知道一部书稿以怎样的格局和面目问世,可能会决定其市场命运,想让我帮助策划策划。 于是朱先生的夫人李妤女士送来了一大包稿件,分为十来个部分,从古代西亚、埃及与美洲艺术、古希腊美术、欧洲中世纪美术、意大利文艺复兴历史背景探源、法国罗可可艺术、法国新古典主义艺术、英国拉斐尔前派艺术,一直讲到欧洲象征主义艺术、后现代主义艺术,还有一个相当特别的专题:毕加索的艺术风格与女人的关系。其中有的是已经出版过的小册子,有的是已经发表过的长篇论文,有的是尚未发表过的新作,作者生前已经做过编辑工作。便阅读了部分稿件,深感佩服之余,我陷入了深思。这是一部好稿,如何使其好销?我提出将书名改为《西方美术史十讲》,既不失研究著作的特点,又带有课堂教学和公众讲座的意味。李妤表示赞同,于是就这样定下来了。 朱伯雄教授的这部著作,绝不是一知半解的编译,更不是随意的拼凑,这是他长期教学、研究的结晶。他在上世纪60年代初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所,他曾亲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在英国、法国、美国、加拿大等国讲学3年,还曾到希腊、意大利等国短期访问,直接考察、观摩、思考,对西方美术的发展轨迹,有着自己的独到的见解。 朱先生才气横溢,著作等身,译著有《安格尔论艺术》《西欧近代画家》《向大师学素描》《日本美术史》《诺尔曼·罗克威尔》《霍麦》《中国西画五十年》《外国美术名作欣赏》《世界美术名作鉴赏辞典》等,主编《世界美术史》(十卷本)等等。可惜天不假年,在2005年仅73岁时就去世了。 这部五十余万字,又配有大量图片的《西方美术史十讲》,是他最后的一部力作,既深刻全面,又通俗可读,一定会得到美术爱好者及对西方美术知识抱有求知欲望的广大读者的青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