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片有约 |
| ||
| ||
| ||
|
《夜·明》 1910年,孙文策划的第九次革命武装起义广州新军起义失败,清政府用70万两白银悬赏孙文的性命,几乎同时,孙文被日本政府勒令离境,踏上了前去马来西亚槟城的船……破败的家国,需要一种民族的力量重建,飘摇的乱世,谁能解读革命先行者的落寞?电影突出表现了赵文瑄饰演的孙中山在追杀中避祸,在狂澜里传播真理的历程,电影名《夜·明》原本是“夜里的祭祀”之意,在中间加了一个点,就增加了“由黑夜走向黎明”的含意。导演赵崇基称,这是他首次执导“主旋律”的电影,主要是想将主旋律与商业片结合起来,拿孙中山的爱情和清朝政府对他的暗杀作卖点,希望主旋律电影看起来不沉重。好在演员表演精彩,不然2个小时的片长仍可能让人略感沉闷。 《夜袭》 从电影的原片名:《战地潜龙》就可以看出影片的表现将非常“现代”,故事展现了抗战英雄陈锡联著名的“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剧情发展紧凑,甚至还加入了陈锡联和随军女记者轻松、含蓄的感情戏。不过,虽然电影有著名导演王小帅力挺,称之为今年最佳战争电影,也许是在追求效果上的过于刻意,《夜袭》还是有很多粗糙的特技运用遭人诟病。例如晋绥军用的是德式M1936头盔,战士们手中拿着口径不超过9毫米武器,射出30毫米口径以上的武器才能有的曳光弹,这样不严谨的细节不胜枚举。有观众对导演建议:一定要在现有的技术和设备的条件下认真地去拍摄有中国特色的电影,还有就是希望能尊重历史,尊重武器发展史,千万别再随心所欲地使用道具了! 《太行山上》 作为主旋律电影,《太行山上》主要讲述八路军总司令朱德率领刚刚改编完的八路军三个主力师东渡黄河,挺进抗日前线,开辟建立太行山根据地的历程。本片也是众多革命历史电影中首部以朱德同志为主角的作品,因此在中国电影故事片人物长廊中具有补白的作用。更加与众不同的是,作为一部主旋律电影,《太行山上》大量运用运动镜头表现场面的动荡,数码特技更是营造出全新的视觉效果,虽然某些角度上看,它的制作仍不尽如人意,但整体效果却完全可以达到令人过目难忘。特别是对于历史细节的推敲,例如双方拼刺刀时,日军集体退子弹的镜头,以及中国军队在战场上用大刀与大号手榴弹与敌人殊死搏斗,都参照了真实的历史考据。 《张思德》 毛泽东名篇《为人民服务》中表扬“死得重于泰山”的八路军战士张思德,令人想起张思德这个名字就肃然起敬。但是,电影《张思德》却试图带给人们一些突破,为了给观众营造一个真实的历史氛围,电影采用了黑白胶片。编剧刘恒对普通人物的塑造把握得准确而令人赞叹,英雄这两个字也不再被无限夸大了。总制片韩三平谈到这部电影时说:怎么把主旋律拍好,其实是很简单的一个问题,就是怎么拍得好看。好看从两个角度,一个叫做电影本身的视觉、听觉上的好看,还有一个震撼人的心理、冲击人的心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