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渴先饮 顾云卿 |
顾云卿 人渴了就要饮水,这是生理上的一种本能反应。宋人刘克庄吟咏道“渴饮谁能免”,可见是如实地反映了科学。但是,医学家同时还指出,人不仅要在“渴”了的时候及时地“饮”,还要在“未渴”的时候提早“先饮”,也就是说,在不“渴”的时候也要主动地“饮”,这样,才能保持人体内的水分充足无虞,对于健康、美容和抗衰,都有极大的益处。 《黄帝内经》里有一段话说:“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话虽然讲得有点绝对,但是,却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命题,那就是凡事要有“预见”。 其实,“未……先……”这样的句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是到处可见的。比如《诗经·豳风·鸱鴞》中说的:“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天还未下雨,就先把窝巢捆扎牢固了,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成语“未雨绸缪”的出处。清代薛福成在一篇《应诏陈言疏》中说:“苟非未雨绸缪,则仓促必难筹措”,此话虽是针对某一具体事情说的,但也反映了一种客观必然的规律。 又比如有一句成语叫“未焚徙薪”,是说要在火患没有发生之前,先把堆积在那里的柴薪搬走。宋代一个叫宋庠的人,“闻安道舍为邻火所焚”,便在诗中写道:“初无徙薪智,枉被及渔灾”(《全宋诗》第4册第2192页)。而同时代的楼钥则认定“徙薪能远虑,下濑得深攻”(《全宋诗》第47册第29522页)。楼钥在另一首诗里还发问道:“烂额徙薪谁后先”?毫无疑问,要防止“焦头烂额”之结果的发生,“徙薪”必须在先,这是“不用更论如许事”的(《全宋诗》第47册第29426页)。 “渴”对健康人体来说,是一种害处,一种威胁,一种警示,而“先饮”,则是在灾害尚未到来之前,就有了对灾害出现的预见,并及时采取了有效的预防措施。古代哲人孔子说得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未渴先饮”预见到可能出现的危害,采取了适当的预防措施,出发点是“防守”,结果却是不折不扣的“进攻”,这样的人能始终掌握着事物的主动权。而主动了,就会无往而不胜。 我们经常喝水,想不到在“渴”与“饮”之间还有这样深奥的关系和学问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