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城香港 李大伟 |
香港不宜散步。 因为它是山城,丘陵占四分之三,尤其到了它的市中心——中环,不是上坡,就是下坡,到此逛街,就像山东快书说的火车站:“旅客提着旅行包,不是上车就下车。”那里的许多道路,陡峭!坡度像滑梯,轿车下山,像战斗机俯冲,拐角豁口处戛然而止,冲出一截车头,头朝下,所以刹车性能必须过关。上坡呢,一律自动档,否则,换档位的间隙,有溜坡的可能。 我住在半山的宏基宾馆,每天早上到陆羽茶室喝早茶,必须下坡,顺着坡,走过近十条马路,就像暮归的老农荷锄下梯田。下坡的动词,不该书面语:“走”下来,应该选择电脑词汇:Down下来,其坡度仅次于电脑屏幕,反正“荡”下去了,就不想走上来,往往拜托出租车驼上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中环是我见过最崎岖的市中心,怎么走,都像“华侨”(上海谐音:下翘)。重庆是山城,但市中心平镜。相比之下,中环是凹凸版,像山地的沙盘模型。高高地挂着,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香港高等法院、香港最大的上市公司长江总部大楼、香港的印钞银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的大楼,都斜斜地插在山坡上,我称之为“锅贴”。 清末大学者苏州人俞樾,长期寓居杭州,有名句赞叹九溪十八涧:“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叮叮咚咚水、高高低低树”,“重重叠叠山”,在杭州是景,在香港是病,是“忽上忽落、搭进搭出”的病。 中环在“半山”山脚,是香港繁荣的起源,是香港的老城,至今繁荣非凡,那里蝇集了横七竖八的旧街巷,皇后大道是最宽的,不过像老的四川路,其他的路,窄窄的,跨几步就能过街了,空中交叉着伸手横逸出的巨幅广告,霓虹灯将街面映照得五颜六色,灯红酒绿,与上海的黄河路、乍浦路的景象如出一辙,不同处,路边没有泊车,方便逛街、过马路。噢!还有,上海的黄河路、乍浦路都是孤零零的一条街,灯火辉煌,周边黯然失色,突兀得很,而香港半山脚下一带,条条马路横出、斜出,都是如此辉煌,没有黑角、死角。那里繁荣的窄街巷粘连一片,够你逛的。 到了晚上,中环商务楼里的人们都汇集到这里,到这里逛街,好比脚踩着上海股市曲线图,不是高开低走,就是低开高走。走着走着,就是个豁口,伸出另外一条街,那里是另外一种特色,比如荷李活街,那是一条古董街,再一拐,又到了摩罗上街,那里是古物集市,再走走,可能又拐到云咸街的兰桂坊,那里是酒吧区域。再一拐,又到了皇后大道,那里有许多老店,都有自己的招牌菜,比如庸记的烧鹅,门厅往往是排队拿号等桌的。去半山一带,就像陷入回字迷宫,兜来兜去,就是走不出去,在香港,繁荣是一片连一片的,在香港读书的上海学生感慨地说:香港只有市区,没有郊区。 晚上回山上宾馆,可以站在原地不动,把你运送上去——半山自动扶梯,从中环一直运送到半山顶,这个扶梯是一节节镶嵌成平板式履带,而不是阶梯式,这样,老人、穷人、残疾人都可以搭载,24小时免费,不管你醉酒到何时,你都可以随时回家,充分显示出市政工程的人性化、平民化。 半山的自动扶梯是香港一绝,它穿越许多商业街坊,但内地人很少观光,反而争先恐后、花不菲的价钱乘缆车,上平顶山,看一泓维多利亚港湾,其实不如登上金茂大厦,看水蛇腰一般曲折妖娆的黄浦江,比维多利亚港湾灿烂、妩媚,只需50元,还附送咖啡及座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