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阳光特奥
 第A04版:阳光特奥
 第A05版:阳光特奥
 第A06版:阳光特奥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康健园·养生
 第A15版:康健园·保健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休闲
 第B02版:广告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广告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2007年10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客请”还是“请客”

王青秋


  现在逢年过节喜结良缘的新人很多。报载,有的退休老人,不多的退休金还真应付不了东家西家的结婚礼金呢。结婚喜事年年有,因此也就总有几家欢乐几家愁的事发生。

  由此,笔者想起1988年我儿子结婚的一件事。当时,我邀请我的小学老师徐雪映同志参加儿子的婚礼,她马上问我:

  “是‘客请’呢还是‘请客’?”我一时被问住,不知是什么意思。正犹豫间,她解释道:“所谓‘客请’,凡是参加婚礼的人家,你都要收礼金,实际上是客人拿钱吃自己的。所谓‘请客’就是你邀请的客人赴宴,不收礼金。”我听她一解释,回想这几年来,我的小师弟、小师妹(徐老师的儿子、女儿)结婚,他们邀请许多学生和客人,但都不收礼金的。有的客人在席间拿出礼金或贵重礼品,也都被他们一一婉言谢绝。

  我说:“当然向老师学习,只请客,不收礼。”她笑了,说:“对了,这样,将来你可省去许多麻烦。”

  于是,我赶快打电话给亲戚和朋友,再三申明我的主张:“只请赴宴不收礼。”

  在儿子结婚的当天,来客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拥护派”,他们一见我的面,就大声地说:“这个办法好,这个办法好!”第二种是“观潮派”,他们把礼金带来了,席间也被我好说歹说退掉了。

  回想这十多年来,结婚的“人情”,也是随行就市,逐步攀涨。开始一份人情三五十元,后来发展到一二百元,现在一般的行情要500元到1000元了,甚至更多。但这些都与我无关。同意我主张的人们,现在办喜事请我赴宴,当然也不要我送礼的了。

  今天看来,当年儿子结婚不收礼的办法真好:正如我老师所说的,省去许多麻烦,这也是移风易俗的好处吧。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