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综合新闻
 第A03版:阳光特奥
 第A04版:阳光特奥
 第A05版:阳光特奥
 第A06版:社会新闻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体育新闻
 第A11版:体育新闻
 第A12版:体育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广告
 第A15版:新智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教育周刊
 第B02版:教育周刊·校园内外
 第B03版:广告
 第B04版:天天搜楼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1版: 教育周刊
    
本版新闻列表
  
2007年10月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冷落本专业 大学生校外读书忙

张炯强

  ■ 学这个学那个,大学生不要只为一张证书忙,关键还是要学到真本领 图 CFP

  新学期 成教学院掀招生热

  新学期,松江大学园区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外贸学院、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立信会计学院6所高校的成人继续教育学院,联合在松江推出“大学城培训”项目,招收本校的本科生。此举一出,立刻大受欢迎,各院校食堂门口的报名点前,同时出现本科生踊跃报名成教培训班的场面。

  成人继续教育,顾名思义是指学生毕业后或者在职时,再接受教育的一个过程。而在松江大学园区,成教学院为何早早就吸纳在校本科生呢?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食堂门口,记者遇到该校服装学院的女生小黄,她看中了东华大学成教学院开设的美容培训辅导班。小黄说:“现在出去找工作,人家已不在乎你是学什么专业,倒是看你有什么技能、有多少证书。我觉得,这样的培训比在学校上好一门课还重要。”

  据了解,6所高校成教学院推出的培训班多数与证书挂钩,比如,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的“劳动和社会保障职业资格证书班”、“物流职业经理资格证书班”;外贸学院的“报关员证书班”、“外销员证书班”;华东政法大学的“司法考试辅导班”、“国家公务员考试辅导班”等等。记者注意到,各类的成教培训班收费不低,一般的价格是每一个课时10元,就是说,如果某培训班需要课时200个,收费是2000元。为吸引更多的大学生报名,部分院校还承诺:“以上学费在校大学生酌情按8—9折优惠。”尽管收费不低,但大学生仍趋之若鹜。

  宁“翘”主修课  跨校去辅修

  跨校辅修如今已不是新名词,许多大学生宁愿吃苦受累“长途跋涉”,也要挑自己喜欢的专业去外校读书。新学期,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等院校开出了一些课程,专供大学生跨校辅修,像复旦的新闻专业,同济的珠宝鉴定、语言类等等,满足了外校学生的“课外需求”。

  记者注意到,大部分学生辅修热情大于主修。当辅导班的课程和学校的课程冲突时,一些大学生会毫不犹豫“翘”掉自己的专业课。很多人认为,本校的课听不听无所谓,考试前冲刺一下也就可以了。上课完全是为了“混”个出勤率,如果任课老师不注重点名的话,自己当然会选择读辅导班。

  大学生缘何普遍对自己所学的专业缺乏热情?同济大学一位工科专业的学生告诉记者,原先高考填志愿时,就是家长拿的主意,本来对专业就没什么兴趣。到了学校上课一听,发现专业课程十分枯燥乏味,更觉得没劲。本市某大学城近日做的一项学生调查显示,有八成学生称对自己所学专业不了解,其中两成学生更表示,很不喜欢现在的专业,表示喜欢自己专业的学生只占两成左右。

  另一种情况也对大学生的学习方向产生了引导,就是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大学生就业市场上,证书往往比专业课的成绩更为重要。复旦大学一位研究生告诉记者,本科毕业时参加了几场大企业的招聘宣讲会,发觉用人单位不在乎学生所学专业,关注的是社会经验和英语能力,而证书是能力最直接的体现。现在,英语四六级证书和计算机能力证书已是求职时必备的“敲门砖”。中级口译、高级口译是最“大路”的,驾驶证、普通话水平考试也不乏有人参与,托福、雅思、GRE则算是少数人的选择。这位同学说:“是社会现实把我们逼向了‘不务正业’。”

  教师意见

  本末倒置不可取

  冷淡本专业,大学生为考证“不务专业”,沪上高校多位教师发表了各自意见——

  ■ 增加更多学习机会

  华东理工大学一位负责学生工作的教师认为,高校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联合搞培训班和跨校辅修,为不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创造更多的学习机会。不过,他并不赞同学生本末倒置,“不要以为专业没用、理论知识没用,本科生还是要学好本专业的课程。”

  ■ 根据职业规划考证

  上海外国语大学的一位专业课教师则说,相当一部分学生考证是盲目跟风。大学生要有清晰的职业生涯规划,明确自己以后要做什么,然后根据规划积累这个行业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跨专业考证的前提是把本专业学好,与专业相关的证书才最有实用性。”

  ■ 学校应当反思改革

  复旦大学的一位教授则指出,学校应当反思学生热衷考证而忽视专业课程的现象。这位教授认为,从本科生教育目的看,理论学习仍是根本,但现在的本科教育是否应当改进?现在有的专业课还在采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教材,教师上课没有新意,课程没有实用价值,这样的专业课当然不会引起学生的兴趣。所以,学生“不务正业”、企业不关心学生学什么专业,症结是在学校,是在教育改革。

    ◆ 本报记者  张炯强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