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生活,哪个更幸福? ——高中生对民工子女生活状况的调查和思考 |
|
两个世界,两种生活,融合在一座城市里,一边是优越的学习环境和不断更新的生活条件,还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一边是简单朴素的生活,拥挤的空间,安定祥和的最纯朴的笑。 哪边的生活会更幸福呢? 市二中学一群高中生,最近在结束了对民工子女生活状况的调查后,对自己提出了这样的发问—— 拥挤,却整洁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 路边,随处可见施工场所,找得到人称民工的人群,却不一定联系得到他们的子女。因为他们的家庭,不一定有固定的住所。最后终于在学校附近永太居委会干部的帮助下,我们联系到了为小区看护车棚、收废品的一户人家。 两间房,挤在矮矮的车棚边很不显眼,门窗是开着的,泛着陈旧。第一间房收拾得很干净,似乎有多种用途。里侧放着一张床,一旁是冰箱。靠窗放着似乎是柜子桌子之类的家具,盖着布,满满地放着热水瓶和其他杂物,但都很整齐。柜子前倚着一张折叠式的圆桌。床对面的墙角里是一个用砖搭起来的简陋灶台,下面是液化气钢瓶,灶旁搁着锅碗瓢盆、油盐酱醋,一旁还有一袋面粉。灶台旁是一台老式的双缸洗衣机,上面摆着一只小小的电饭煲。 第二间房显得有些昏暗,里边是一张上下铺的床,对面是一张书桌。我们进去时,两个男孩和他们的姐姐在看电视,姐姐在上铺,两个男孩在下铺,一个手里还拿着数学卷子和铅笔。 两间房不到20平方米,要住五口人。 困难,但知足 怕涉及隐私,我们没询问他们家具体的收支情况,但我们知道一般在小区看护车棚,月薪也就四五百元的样子,加上收废品,月收入最多不会超出2000元,这在城市生活还是相当困难的。可是,当我们问及是不是觉得家里生活困难时,得到的答复令我们有些意外。“不困难,不困难,有困难就是前两年没有综合保险,现在都解决了。”父亲回答得很爽快。“那,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情况满意吗?”“很满意。”父亲看起来相当忙,才回来不久便又出门了。 谈话的对象转移到孩子身上。两个男孩七八岁的模样,小的一个读小学一年级,另一个没有上学,听弟弟说,哥哥是去学习武术了。弟弟还说,在他们班,像他这种情况的还有五六个,但他们家,是经济最困难的。听说今年17岁、脸上还带几分稚气的姐姐已经工作了,我们很吃惊。同样的年龄,我们还在课堂里对着作业怨天怨地,她却已在社会闯荡了。 问小男孩对将来有何打算,他的回答让人忍俊不禁:“我想到那种房子里去上班。”“哪种房子?”“就是像餐馆的那种,觉得叔叔阿姨穿的衣服很神气?”“有没有想过希望以后家里房子大一点。”“嗯。”“想不想到外面的世界走走?”“想。”“到哪里?整个上海?其他城市?还是国外?”“上海。” 贫穷,仍快乐 他们对外面的事情知道太少,我们,又似乎在泛滥的信息中穷于应付。 家里没有订报纸,也看不见什么书籍,唯一的信息来源应该就是那台电视。父母每天都看新闻,孩子对动画片和武打片更感兴趣。 弟弟说,他最喜欢语文,现在各门功课考试总是八十几分,想考到九十分以上。他的成绩,在他们班属于中上水平吧。姐姐说,她上学时喜欢美术和音乐。可我们知道,她几乎不可能再从事和自己的爱好相关的行业了。 孩子的世界是快乐的。弟弟很懂事,当初说好要和他聊几句。我们一踏进里间,他就一骨碌起来到了外间。弟弟的人缘不错,听说有十几个玩得很好的朋友。活动进行到一半,有一个男孩找他下跳棋,他开始还出于礼貌让那男孩过会儿再来,我们当然不会介意他现在和别人玩耍,于是,屋子里传出两个男孩开心的笑声,听得我们都有些羡慕。 姐姐说,她有时会觉得孤独,没来由的,不怎么开心。我说:“不会呵,刚才说那么几句话,你笑的次数比我还多。”她又笑了。 家里不大,却装饰了很多挺精巧的东西。卡通画、贴图、粘纸、用作防霉防漏雨的,却是极特殊的墙纸,最妙的是串起的幸运星,千纸鹤和手工风铃,谁说这不是一种生活情趣? 曾问姐姐,觉得现在的生活快乐吗?“快乐啊,因为一家人都在一起。”“想没想过希望这里的房子再大点?”“房子再大,不如一家人在一起。” 对于他们,我们总在关心他们缺少什么,却很少分享他们的快乐。也许我们太习惯于站在居高临下的位置,悲天悯人。这次的调查和采访,让我们学会在关注他们困苦的同时,也关注他们的快乐。所有的人都是快乐的,无论什么样的生活都是幸福的,有希望的。 市二中学 高一(8)班团支部 蓝色丝带——爱的传递走访小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