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慨移民 刘华军 |
到温哥华不久,从当地的一份中文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原北京的一名教师,1999年移民到这里,一直找不到适合自己的工作,迫于生计,只好在当地的货运公司当司机,就在父亲节的那天,他在跑长途货运的过程中,不幸遭车祸而身亡了。留下年仅7岁的孩子、年轻的妻子和年迈的母亲,而他自己也是一个独生子,怕他母亲经不起这个噩耗的打击而迟迟不敢告诉她这不幸的消息……更可怜的是因为他应聘到这第3家运输公司还在试用期,公司只给他买了劳工保险和车辆保险赔偿而没有给他买医疗保险和人寿保险,如果他是肇事方,别说没有抚恤金,连车辆保险都无法提出赔偿。 看了这个令人同情的消息,联系到这几年四次到温哥华探亲的所见所闻,心里很不是滋味。 移民来这里的中国人主要是技术移民和投资移民:前者占多数,后者仅少数;前者要千方百计寻找工作养家糊口,后者腰缠万贯,靠老本过着轻松舒适的生活。在我直接或间接认识的技术移民中,找到稳定的工作、特别是符合自己专业工作的人不多,这一部分人工作稳定,买了房子、汽车,过着比国内舒适一点的生活。但大多数人却一直在苦苦寻求工作,最后为了生活,不得不去做一些和自己原来专业完全不相关的事。 原交通大学计算机中心的一位工程师,来温哥华十年了,找不到适合自己专业的工作,到处打短工,最后只好参加培训以后,到养老院当护工,收入虽不算低,但心里总不平衡。 原宝钢的一位销售工程师,一直找不到他原来熟悉的工作,只好上汽车修理培训班,工作找到了,但一连三次每到试用三个月期满,总是被各种借口不予续签合同,无奈只好到一个偏远的、很寒冷的小镇才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 原某大医院一位业务熟练的护士长,到这里连护士也没资格做,因为这里的护士都必须是医科大学的本科生,她当过咖啡吧的侍女、中餐馆的厨师……后来只好上了这里的护工培训班,为这里的老人和病人当护工,哪里需要去哪里,由于用得上她的专业技术,工作得心应手很受欢迎,收入也比较高,但是在地位上和国内无法相比。 技术移民离开故土来到异国他乡,一切都要从头开始:要学新的语言(国内英语考级成绩很好的,刚到国外,口语也不一定能应付),要适应新的环境,要找工作养家糊口,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他们如何去实现原来心中的宏图,怎么去获得期盼的成就?心中的委屈、无奈和沮丧没地方可以诉说,每当遇上这样的同胞,我总忍不住要问他们,既然在国外这么艰难,为什么不回去呢?回答几乎是相同的:一是好不容易搞到护照、签证,抱着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和亲友的祝福出了国门,就这么回去心不甘,还想继续拚搏一下。二是为了孩子的未来,再苦再累也必须坚持下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