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拓的办公桌 钱江 |
在今天的人民日报图书馆参考阅览室一角,静静地放着一张古色古香的红木书桌。这是老社长邓拓的遗物,所以谁也不再去用它。不少人说,什么时候报社建立社史博物馆,它将是第一号藏品——镇馆之宝。日前,我陪同邓拓老社长的女儿邓小岚前来,细细观摩了一番。 这张书桌的制作者和制作年代未详,我觉得是民国年间家具,最早不会超过晚清时期。桌长190厘米,宽100厘米,高82厘米,对面两边各有4个抽屉,可以两面使用。桌子的木质很好,属红木之列,看起来像是花梨木。 推溯起来,邓拓并不是这张书桌的第一位主人。以现在所知,最初使用这张桌子的,是原《华北日报》社社长张明炜(1903—1981年)。张是湖北武汉人,早年入上海青年会中学,大革命时期参加过北伐战争。抗战胜利后到北平,任10月1日复刊的国民党党报《华北日报》社社长。张明炜在北平解放前夕从东单的临时机场乘飞机南逃,后来去了台湾。 人民日报进城接管后,张明炜办公室被用作《人民日报·北平版》总编辑范长江的办公室,这张桌子就由范长江使用了。1949年3月下旬,人民日报社社长兼总编辑张磐石从河北平山到北平,与范长江交接,范长江即前往上海,担任上海文管会副主任兼《解放日报》社社长。张磐石走进总编辑办公室,用上了这张红木桌子。 张磐石于1949年底调离人民日报,此时范长江从上海调回北京,接任人民日报社社长,他回到了原来的办公室,又和原先用过的办公桌相伴了。 1952年6月,范长江调离人民日报。这时,报社正在兴建的南楼快要落成,办公室即将搬家,这张办公桌在原房间空置了几个月。 1953年上半年,编辑部从平房搬往大楼,搬迁时把这张办公桌交给了总编辑邓拓。从1953年到1958年底,他一直使用着这张桌子,不辞辛苦,夜以继日地在这张桌子上撰写社论、文章,修改稿件,审定报纸大样等,笔走龙蛇。 1959年2月,邓拓调离人民日报。接任总编辑吴冷西另有想法,不再使用这张书桌。一时间,不知道书桌到哪间屋里去了。 1966年夏天,“文革”爆发,掀起了“破四旧”狂潮,沙发、高档办公桌被当作“修正主义的东西”,纷纷扔到走廊上。它们很快由房产科管家具的杨旺收走了。杨旺从1949年3月起在人民日报工作,他认为这些家具花费很多钱购买,乱扔一气非常可惜。他发现邓拓和吴冷西的办公桌都被人扔在大楼走廊里,就及时收来,放在地下室库房里。 这时,负责报社图书馆的是王德增,他得知有许多沙发扔到了地下室,就于1967年的一天前去看看,打算拉一些可用的到参考室改善条件。 地下室里果然放着不少沙发,王德增挑选了一些。他出身京郊贫农家庭,没有出身负担,没有用上沙发就“变修”的顾虑。选沙发的时候,他发现有两张桌子桌面朝下放置,上面堆放了旧书一类的杂物。一问,原来是两位总编辑的书桌。他当即向管理员杨旺提出,将这两个书桌拉走,他说:“我可不怕别人说什么。这个地下室很潮,把两张好桌子弄坏了多可惜。” 杨旺支持王德增,于是邓拓和吴冷西使用的两张书桌就装备了参考阅览室。别人没有注意此事,两张桌子从此就在图书馆安身立命,一直到今天。相比而言,邓拓书桌是红木的,吴冷西的书桌是普通硬杂木,前者的质地更好。而邓拓和吴冷西,都是人民日报历史上重要领导人,他们长期使用过的书桌,记录了那个年代的风云和特殊的经历。近日杨旺和王德增前辈为我细言之,特笔录以志不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