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乎有恒矣” 白子超 |
述而篇载:“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标点据《论语集释》) 有学者认为,两个“子曰”或为孔子两次所言,整理者将其编在一起。 善,吉、良、佳也。善人,善良的人,人中之杰出者。恒,恒心。有恒者,任何情况下坚定不移、始终如一的人。 亡,同无。虚,空虚,不足。盈,丰实,充足。约,一曰物质穷困,一曰内心窘困。泰,一曰物质富裕、豪华,一曰情绪安泰、从容。 此章译成现代汉语,学者们基本相同,这里仅举《论语说解》为例:孔子说:“圣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够见到君子就可以了。”孔子说:“善人,我不可能见到了,能够看到有恒心的人就可以了。本来没有,却装作有;本来空虚,却假装充实;本来穷困,却装作富裕。这样的人就难以有恒心了。” 愚以为,对孔子的话,与其理解为陈述句,不如理解为感叹句;“斯可矣”与其译成“就可以了”,不如译成“就不错了”。因此,第一句译文是:“圣人,我没有见到他们啊!能见到君子,就不错了。”下句类似。如此可能更符合孔子口吻。 此章明确表达出孔子对春秋时期的人的认识和评价。实际上,孔子主要是说社会上层人物,是说执政者,说他们之中连一个善人都没有。 孔子颂扬的第一等人物都是历史人物,有尧、舜、禹、泰伯、文王、周公等有限的几个人(泰伯篇、述而篇、《中庸》),孔子尽管没有明确说出“圣人”二字,但实际上已许其为圣。孔子称赞的“贤人”也很少,有历史上的伯夷、叔齐(述而篇)和自己的学生颜渊(雍也篇)。孔子公开称赞同时代人为“君子”的,在《论语》中仅三人:卫国大夫蘧伯玉、自己的学生南容(宪问篇)和宓子贱(公冶长篇)。在孔子心目中,“圣人”“贤人”“君子”“善人”是由高到低的四个不同层次的人物。 对此章“亡而为有”以下一句话,两千年来古今学者均无异议,都是从否定的意义上理解的。唯独《论语辨惑》一书提出了独到见解。该书作者认为,从思想的内在逻辑上说,“有恒”之难不在“有”“盈”“泰”的顺境,而在“亡”“虚”“约”的逆境,所谓“有恒”应该是说人在逆境时要像在顺境时一样;而“本来没有,却装作有”之类,是虚荣心,与“有恒”扯不上直接关系。所以,正确的意思是把否定义改成肯定义:“没有的时候像有一样,不足的时候像足一样,穷困的时候像富一样,才守得‘恒’,所以说‘难乎有恒矣’。” 愚以为,此解亦言之成理。不过,唯一的小缺憾是没有直译“难乎有恒矣”。把最后一句话也看作感叹句,译成:“没有时像有时一样,空虚时像充足时一样,穷困时像富裕时一样,很难这样有恒心啊!”似乎也很顺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