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联 胡中柱 |
对联用于张挂,或是名胜古迹,或是庙观祠堂,或是家居书房,这决定了它的撰写手法,一般都是描摹状物,叙述讲解,也有用夸张拟人、回文顶针等修辞方法。很少是议论的。当然,很少不等于没有。一些以议论为主的对联艺术水准甚高,堪称精品。如民国初年,有一联针对社会现实,提出:“男女平权,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阴阳合历,你过你的年,我过我的年。”幽默而又有说服力地劝解当时某些顽固人士的执着,且隐隐约约地在大一统的国度里,有了对文化多元的要求。差不多同时,对于女子缠足的恶俗也有了反对的意识,“尼父传经,寸肤莫毁;如来说法,两足最尊”,上联是以子之矛,刺子之盾,用孔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孝之始也”的理论来显示封建士大夫欣赏“三寸金莲”趣味的虚伪和愚蠢;下联则借佛教的“白足禅”来吸引佛教信仰者对于天足的同情和支持。都是很不错的议论。 以格言而入联的作品,差不多都是议论了,从诸葛亮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开始,吴敬梓在《儒林外史》的第七回有“正身以俟时,守己而律物”,一联而尽收“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儒道互补的中国文化;“阅尽人情知纸厚,踏遍世路觉山平”,以反语修辞来议论,用感情而不是理智来作判断,颇有惊世骇俗的艺术效果。曾见过清道人写的“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一联,一放一收,以反诘自劝,以进取自勉,反映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但较之泰山道上的“俯仰不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虽然意思上是一致的,但显然不如后者的匀称凝重,有敲金戛玉之感。 题物之联,因有托物言志言情之作,故亦多议论佳作,如题炭的“一味黑时犹有骨,十分红处便成灰”,警戒世人逆境之时要有骨气,顺盛之遇,当存戒心,可称绝唱。绍兴有个卖茶的凉亭,题着“四大皆空,坐片刻无分尔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自东西”,语浅意深,蕴含禅理,又幽默地切合凉亭的“身分”,颇具匠心。 文学作品中也有议论佳作的对联,《红楼梦》中的“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来警告贪官污吏很合适;“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是哲学、社会的命题。《三国演义》里的时代尚无对联,不过,后人借用其中的情节来评论人物,倒是很有趣的,如“送酒是好意,侯成遇张飞,定当引为知己;拒饮是蠢才,曹豹与吕布果然可称翁婿”,可发一笑。“虽非认义哥哥,也仿着云长秉烛;不学多情叔叔,羞杀他曹植思甄”。写的是赵子龙在取得桂阳后,拒绝了原太守赵范要将寡嫂嫁给他的提议的故事,顺便又捧一下关羽和损一下曹家,体现了作者扬刘抑曹的政治立场。 明代才子徐文长曾为调解当地文武举人的争议而写了一联,“两船并行,橹速(鲁肃)不及帆快(樊哙);八音齐鸣,笛清(狄青)难比箫和(萧何)”。就单纯评论历史人物而言,鲁肃并不比樊哙差,狄青与萧何也无可比性,但徐渭借助了谐音、比喻等手法,巧妙地说明国家之内,文武均不可废的道理,可称之为特别的议论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