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汪亮的国画 郭舒权 |
|
中国画,贵在笔墨,难在笔墨,也妙在笔墨。所谓笔歌墨舞,妙笔生花。离开了笔墨底线,也就谈不上中国画了。当下,坚持以传统笔墨之法作画的人,似乎不多了。汪亮先生便是这人数不多中的一位令人尊敬者。 汪亮,又名虹霄、鸿孝,知晓的人也许不多。主要是他的低调,以“处下”、“不争”的态度对待世事。他“两耳不闻窗外事”,埋头于传统笔墨的研究和创作。 其实,汪亮的艺术生涯和国画作品皆非同一般。早在1954年,他15岁时,便通过上海文史馆一位老先生的介绍,拜海上画坛的“四大花旦”中的唐云、张大壮和江寒汀三位大家为师,并结下了深厚之情。汪亮之所以深得老师们的欢喜,一是他的为人正直厚道;二是他的画很有潜质;三是他的学画肯用功,不急功近利。所以三位老师言传身教,尽心培养。 汪亮不负期望,努力以传统笔墨来创作,画艺大进。1956年,他的三幅花鸟画入选上海市第一届青年美展;其中《葡萄山雀图》,又入选了1957年的全国青年美展。 汪亮谈起三位老师对自己的指教,深怀感恩之情。张大壮先生教他传统的用笔用色、用水的方法,汪亮讲,时人都知道大壮先生写意的蔬果鱼虾为一绝,其实工笔亦十分精妙。大壮先生作画,因他调色很讲究,而画时用笔迅捷,所以一下就好了。江寒汀先生对汪亮讲,学画要从宋元入手,起步要高。师从江先生学工笔花鸟画的人不多,汪亮便是其中之一;唐云先生除了教汪亮学新罗山人一路,画的兰竹、石头等个性很强,对汪亮启发很大。 通过“三家门下辗转来”的笔墨和情趣的熏陶,汪亮深受传统笔墨的影响,并颇得衣钵。汪亮常画的工笔画,力追宋元,有古人之风,又赋以新意。工笔画,贵在生动。而画的生动,贵在笔墨的生动,无论是五色牡丹,还是高洁荷花,汪亮画得有笔有墨,骨肉停匀,含刚健于婀娜。所以唐云等三位老前辈很赏识,说:“虹霄画得好,画得好。” 汪亮偶画大写意。大写意并非大随意。他在用笔、用墨、用水方面,大胆、肯定、淋漓、洒脱。如《年年有余图》中的二条游弋的鲇鱼,笔墨精到,水墨酣畅,画得栩栩如生,神形俱佳。 汪亮也注重创新。他经常深入花市、园林,观察花鸟鱼虫,从中体会感悟,并将心得用传统的笔墨来表达。他认为没有传统的承续,也就谈不上创新,所谓“既旧又新”。他画了一幅《贝叶草虫》,齐白石曾画过这个题材,但汪亮不同,注重了光影的变化,形式是新的,而笔头是旧的。 真正懂行的鉴赏者,看画是不论名气,只看作品。汪亮的国画之所以经得起看,值得玩味,好就好在他一不在画院,不为职业所累;二没有从素描入手,所以他的国画还有一股气,还保留着传统的笔墨,保留着本土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