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奥比赛场馆内外,汉语礼貌用语成为“国际语言”—— 戴上“胜利”手链 连说5声“谢谢” 郭剑烽、范小锋、胡颖婕 |
昨天,普陀区特奥比赛场馆内外汉语流行,“你好”“谢谢”“对不起”等礼貌用语挂在不同代表团运动员的嘴边。“阳光之家”的小伙伴们也在“谢谢”声中,展开了一场做手链比赛,为能讲中国话的外国朋友加油。 排球馆的“国际语言” 马上要比赛了,昨天,位于华东师范大学体育馆的排球场馆热闹起来。 “你好”“谢谢”“不用谢”“对不起”,记者惊奇地发现,不分国家和地区,参加排球比赛的特奥运动员几乎人人会说这几句中国话。“出国前我们必须学会说这些话。”一位俄罗斯排球队员解开了大家心中的疑团。赛场内外,这几句汉语成了互相沟通交流的国际语言。 特奥运动员的热情、纯朴和善良,令人感动。除见面握手拥抱外,即使在场馆训练,一旦发现有人长时间地在专心注视着他们,便会有人特意跑过来,同你握手,“谢谢”说个不停。 场馆外的小卖部设有验钞灯,不少特奥运动员很好奇,还借过去照美元,觉得能照出荧光水印非常神奇。当知道这能够检验钞票真假时,不少特奥运动员善意地一个劲要求志愿者“去验”,还不忘道一声:“谢谢你。” 30串手链送给“谢谢” 昨天,特奥运动员要上场比赛,石泉社区“阳光之家”的孩子们也展开了比拼,看看谁做手链又好又快,因为晚上要送给外国运动员。 “菲菲,你喜欢哪种颜色的珠子?”老师问,那个叫菲菲的女孩一下子抓了把红色玻璃球。“红色代表胜利。”她边说边用玻璃丝绳小心翼翼地串了起来。记者看到,有9个智障孩子在为葡萄牙运动员做礼品。 老师说,孩子们其实并不清楚自己制作的手链要送给谁,只知道这是给“谢谢”不离口的外国好朋友的,所以要做得最好、最美,赢得更多的“谢谢”。一些孩子不住地把做了一半的手链套在手腕上左瞧右看,颜色换了一种又一种。 “啊,谢谢,谢谢……”晚上,当葡萄牙特奥代表团领队玛丽亚得知手链制作的故事后,被深深感动,马上挽起袖子戴上手链,“这是我收到的最美丽最珍贵的礼物,如果比赛输了,真要对不起这串手链了。”队员安东尼奥开心地向志愿者炫耀:“好看吗?好看吗?”并连连致谢,一个劲地说“对不起,让你们受累了”。与她一样开心的,还有做了3个多小时手链的“阳光之家”的中国小伙伴,菲菲一下子赢得了5声“谢谢”,她也开始“谢”不离口了。 本报记者 郭剑烽 通讯员 范小锋 胡颖婕 详细 071005103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