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高血压研究所的诞生 赵光胜 |
1958年,受“敢想、敢说、敢干”精神的激励,我公开倡议“征服高血压”,毅然以“除害灭病”为己任、献毕生沉浮于高血压事业,发动了在我国向世界两大难治顽疾之一——高血压的冲击。在市、局、学院领导的热情赞许和首肯下,同年10月5日,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在瑞金医院成立,从此,开始了我与高血压研究的结缘。当时,在此领域,我们的水平与国际水平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 初创阶段,“白手起家”,一切从零开始。研究所专职的仅有在读的研究生一名(就是本人)、实习医生4名和行政人员1名。一年后,经过与本市30多家相关研究单位的协同努力,在流行病学、中医中药、临床治疗、发病机制、实验研究等领域取得丰硕成果,并参加了1959年12月在西安召开的建国后第一届心血管病学术会议(重点是高血压)。我在大会上受委托作了“高血压专题总结”。走“中西医结合,控制高血压”之路,是当时我们决意赶超世界医学、攻克顽疾的唯一选择,也是我国医药学独有优势所系,乃建所宗旨。 展开大规模的人群血压流行病调查、摸清情况是开展防治研究工作必需先行的,1958年后我们累计普查血压近百万人。高研所在1960至1965年从协作性组织向专业机构转型,使防治与研究得以深入。 1966年开始的动乱干扰了我风华正茂的十年,一个好端端的高研所莫须有地被打成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桥头堡”,我则被靠边挨斗五年多。但即使处此逆境,我和所内一些同志仍抵制不息。1975年,冒挨批的风险,以放射免疫法测定血中血管紧张素II成功;鉴于人群防治的需要,促使我在1976年开始继续“长效降压小复方”的研制…… “文革”后,我们开始了“二次创业”,恢复和完善科学管理机制;分建临床、流行病学、心血管生理、病理、生化、气功研究等六个研究室,启动各领域研究。令我自豪的是,高研所至今仍是国内唯一由多学科组成,进行高血压研究的专业机构。 80年代初,我又把目光投向深入新疆天山南北、贵州山区、浙江渔村和南北城乡等多民族地区,剖析67种血、尿营养性(包括蛋白及其代谢物、氨皋酸、脂质及脂肪酸、常量及微量元素等)和人口学参数与血压的独立相关性,最大限度地排除了人口因素及营养素相互间对结果的干扰,远较以往大都用营养调查法分析可信,在国内外未见类似研究。发现营养对血压具有止、负的“双向调节”作用;高盐、低钾是国人饮食结构的重要特征,限盐、增钾摄入是我国以一级预防高血压和卒中的重要举措;无论从血、尿蛋白及其代谢物(包括牛磺酸)均与血压正相关,从而纠正过去从营养调查(未去除干扰因素)以为是“负相关”的谬误,提出高蛋白升压、却通过加固脑动脉使减少脑出血的观点(高血脂摄入促升压、却增加脑梗塞)等,从而首次提供了我国南北、城乡、不同民族的营养性客观实测数据:为采取营养学措施防治该病指明了导向,其结果和所衍生的推断假设,培养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血压营养病因学”的发生与发展。 我认为坚持和扬弃并不矛盾,只要是符合科学发展规律的都要支持。作为我国高血压学从出生至“知天命”的见证人和实践者,我殷切寄厚望于继者莫踌躇、休回头,坚循创新之路。(瑞金医院终身教授 原上海市高血压研究所所长) 明日请看《广慈“光荣妈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