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湿地公园记 董辰卯 |
居住沪上多年,离崇明说远不远,说近不近,碍于长江相隔,来往需乘车驳船,虽久有参访之心,终未成行。今年十月金秋时节,应友人相邀,领略了崇明宝岛的风采,尤其是生态型的前卫湿地公园,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听友人介绍,湿地公园是去年刚刚开辟出来,属岛上最新的自然景观,吸引不少国内外游人前来参观。那天下午,我们由县城出发,沿途道路宽阔平坦,树木花草茂盛,座座村舍、块块稻田、片片林带,由河网分割,大地像一块调色板,绿黄蓝紫,五彩缤纷。约二十分钟车程,到达前卫村,停车步行,登上护岛堤坝,一座竹牌坊上的横额“前卫湿地公园”六个金色大字和茫茫的芦苇荡吸引了我的眼球:清一色的芦荡区北至长江北漕河滩,西接护岛堤岸,东连大海,微风徐徐,苇波起伏,浩瀚广袤,气象万千。人们用木桩做立柱横梁,上铺木板,筑成便道,曲曲弯弯,通往芦荡深处;道旁搭有零星供游人小憩草庵,拙扑典雅,别有情趣。身临其境,远离城市喧嚣,享受天籁之音,深为大自然的无穷魅力所陶醉。 下堤坝顺便道而行,零距离与芦荡接触。绵延无边的芦荡,犹如待检阅的千军万马,阵容整齐威严;饱满的芦穗紫中泛白,含苞怒放;芦丛中的野菊吐露芬芳,三五只白天鹅悠闲掠过,发出啾啾鸣叫;移步换景目不暇接。我在草庵中稍坐,与芦为伍,手扶纤细的芦秆,摩挲青中带黄的芦叶,细细品味,由衷感谢大自然给人类的馈赠。芦苇浑身是宝,笋可食用、絮可填枕、须可扎帚、茎可织席造纸、根入中药性寒清热。更可贵者它有“上善若水”的风骨,喜欢沼泽湿凹不毛之地,不顾潮起潮落、沙进沙退,都能落地扎根,蓬勃茂盛,生生不息,活力无 限,默默地为人类承担着固土护坝的重任。眼前这茫茫芦苇,实乃是大自然的杰作,沧桑变幻的轨迹,生命不息的佐证呀。 芦荡纵深处有座观景楼,通体木质结构,飞檐翘角,高约十丈,临江面岛,气势恢宏。拾级登上,崇明大观尽收眼底。遥望长江滚滚而来,春蚕状的崇明岛卧伏江口,芦荡恰似桑叶环绕蚕身。叶肥蚕壮,陆唇延伸地广田增。春蚕吐丝,织出这“东方瀛洲”的锦绣画卷,演绎着“十郡屏障”的壮丽诗篇。登楼揽胜,我不禁心潮澎湃,仿佛看到昔日崇明人抗倭寇、打鬼子的刀光剑影,看到了当年崇明人筑堤坝、疏河道、建家园的猎猎红旗,看到飞速发展中崇明的美好未来。长三角经济带链条中,跨江大桥南北飞架,越江隧道两岸贯通,崇明为连接沪苏的枢纽地位即将变为现实;上海市着眼崇明独一无二的生态资源,做出了一次性规划,正在高起点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文明……作为崇明岛的瑰宝和滩涂卫士——湿地公园,在新一轮发展中必然以它独特的魅力展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