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阳光特奥
 第A18版:阳光特奥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法治视窗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水 平

徐城北


  常看见修路的工人用水平仪测量道路两端是否平整——一头是个竖立起的标尺,上边有刻度;另一头是个三脚架,技术员把眼睛凑近架顶的一个小仪器,向标尺方向望去。这种情景在城市中经常可以看见,城市未必绝对水平,修建道路则需要尽量达到水平。测量的目的,是把道路尽量修平,然后在道路两侧的楼房区也求得一个大致的水平。总之,道路的水平是第一位的,随之要在道路两侧的楼区相对找平。这是城市建设必须做到的前提工作。

  北京北四环外,就是一个为主办奥运会而建设的新区。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我搬家到此已超三年。最初的感觉是各方面都很好。楼是新而高的,路也是直而平的,没发现有什么问题。我骑自行车出入小区,感到很方便。话说半个月前,北京忽然天降大雨!气象台都没预报,我正骑车在路上,就把我浇了个落汤鸡!道路上几乎没有行人,连自行车也偶然得见,我用眼镜上缘的空隙看路,只见水雾茫茫,雨柱斜向打来,好不凶猛!我心中感叹说:北京已五十年没见这样的大雨了!正想着,忽然发现自行车已陷入泥水的深坑,水已没膝。眼前的路还有一个硬弯,我冲了下去——好家伙!水面一下子增加到半米还多!后边的汽车从我身旁掠过,泥水抛头盖脸溅了我一身!我正想喊司机注意一点,不料他车子早开到前边,忽然歪斜了一下,然后才恢复了平稳的正常姿态。我暗中叫一声“该”,知道那是前边的一个坑,把汽车给整治了一下,雨水让那里丝毫看不见有大坑。我平时骑车到那里,都要绕一个很大的弯。

  雨忽然变小了,我骑到一个汽车站的棚子底下,索性躲一躲雨。我回望着这条道路,平时看它是既平又直的,只是中间多了一些小坑。可今天一下雨,它原形毕现,是这场大雨的水,让它显露出道路很严重的不平。我想起“水平”一词:这特大的雨水,则是鉴定路面是否平整的最佳仪器。我更发现,所谓修路之前的超平工作,也只是相对意义的。道路两端很难做到绝对平整,道路两侧的楼区,更无法做到绝对之平。北四环核心区建立鸟巢、水立方的那片土地,过去是个很深的“洼”,附近具有“洼边”、“洼底”许多这样的地名。如今大搞建设,也只能分段超平,再让道路形成一个缓坡,把道路两侧的不同区域建设成一个个的台地。从天空向下俯瞰,地面是平了;但站在地面细看,它实际是分层的。这次陡然来到的大雨,显现了“水平”的巨大威力,让原来暗藏着的凸凹,一下子暴露出来。我回头看着残雨,尽管天水茫茫,但还是“水平”的。通过这一场大暴露,我猜想基建工程的进一步整修,估计会很快提到日程之上。果然,一周后我又骑车走过这里,一些工人紧张修路。三天后工人撤走,道路变成了新的模样:把明显的坑填平,把塌陷下去的路面垫高取平。

  非常庆幸此次的效率之高。记得五十年前,当我还是个初中生的时候,一次骑车从横向的长安街拐进纵向的南池子,也是忽然天降大雨,也是深可没膝。我急着赶回家,一急,把一只鞋都落进泥水而不顾!也是因大雨形成的水平,并且还是发生了天安门附近的重要地段。但可惜的是,越是重要,往往也就越发容易忽略,竟多少年视而不见——即使见了也没有及时修整。五十年过去,我由少年进入老年,共和国也积累了经验,如今在北部地区又发生类似情形,但补正的工作就及时进行了。我很激动,又很安然。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