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焦点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新都会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文娱新闻
 第A11版:文娱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A17版:阳光特奥
 第A18版:阳光特奥
 第A19版:体育新闻
 第A20版:体育新闻
 第A21版:广告
 第A22版:法治视窗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投资理财
 第B01版:长三角
 第B02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B03版:长三角·文化·旅游
 第B04版:景点指南·专版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旅游·城市
 第B10版:旅游城市·精华路线
 第B11版:旅游城市·诗意居住
 第B12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3版:资讯生活·旅游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上海地产
 第B16版:资讯生活·旅游
  
2007年10月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生怕被取消贫困补贴
贫困大学生长假不敢“休闲”

张炯强


  小余是本市某高校的贫困生,国庆节前,同宿舍的几个同学商量着到外地景区去玩一次,他答应同游,计划用自己当家教存下的几百元钱充当路费。可临行前,小余却打消了念头。他听到一个消息,学校马上就要核实贫困生的状况,如果认定哪个学生已不属于帮困对象,便会取消相应的经济补贴。小余心里嘀咕:如果自己这回出游传到老师那里,评定一个“高消费”,被取消经济补贴,该如何是好?

  买手机有人不理解

  记者了解到,由于相同的原因,贫困学生长假期间拒绝出游的不在少数。上海外贸学院的小刘同学也是个贫困生,他说:“每逢假期,周围的老师同学总是问我们怎么打工挣钱啦,怎么刻苦读书啦,好像贫困大学生身上贴了‘标签’,就该这样过长假。”华东理工大学一位辅导员老师介绍说,时下,人们关注贫困大学生,但关怀的同时又多了一层苛求,比如,贫困生有部手机,人们会不理解;贫困生上一回馆子,有人会摇头;贫困生要出去旅游,有人更会说“不”。于是,每到黄金周,选择休闲的贫困学生很少,他们大多在寻找打工赚钱的机会。可是,只知道打工挣钱和埋头读书,这样的单调生活不利于心理健康。这位辅导员也了解到,其实很多的贫困学生内心也很希望和普通同学一样,利用长假出去长一番见识。

  应看平时总体消费

  对大学生来说,怎样过一个长假才更有意义?某高校对此曾进行过一番调查,结果显示,选择旅游的学生已占25%,受访学生认为,“旅游是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既能增长见识,丰富阅历,又能放松心情,何乐而不为!”调查表明,大多数学生长假旅游费用控制在500元以下,而且,经费的来源多出自“节省平常的生活开支”“奖学金”和“勤工助学收入”。对此,上海外贸学院团委书记王磊老师认为,人们不该戴上有色眼镜来看待贫困生旅游。相反,如果旅游活动能够增加贫困生与其他同学融合度,加强他们对社会的适应性,学校还应支持。王磊说,校方评定一个贫困生的消费状况,不能只看一次消费,而要看平常总体生活消费,比如,学生出去玩了一次,或者请一次客,就不能简单批评他高消费。部分贫困大学生平常省吃俭用,节约下来的钱在长假中“潇洒”一回,是可以理解的。

  精神关怀胜过金钱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毕业生李帆曾任学校学生会主席,也是一个贫困生,她认为,对贫困生的补助,不仅应限于金钱,精神上的鼓励同样显得重要。其实,在长假期间,学校和社会如果能够专门为贫困生开通几辆免费旅游巴士,让他们也走出校园,感受节日的气氛,也许,这比多补贴几百元钱要有意义得多。

  记者 张炯强  评论 07100910501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