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将食粥致神仙” 潘华信 |
一日三餐,人人要吃,不同年龄、习惯、条件的人吃法不一样:胖墩儿童由年轻妈妈牵着手,进的是肯德基、麦当劳的门;白领小姐下班后常常在饭店跷起纤指品味香辣蟹;老板、经理招待贵宾当然是斟上红酒,再加鱼翅、海参了。宋代大诗人陆游则主张吃粥,有诗为证: “世人个个学长年,不道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 把食养与健康长寿连结在一起,尽管他一生历尽坎坷、磨难,仍然活到了耄耋之年的八十五岁,自己觉得是吃粥的缘故,遂把这独特的心得体会介绍给了大家。 主张吃粥,其实是强调吃得清淡而营养,量少而容易消化。古人认为米谷性甘,甘补脾胃,所以早有甘旨养老之说,吃粥而能健康长寿,这是简单不过的事,但要真正做到却大不易。 现今城市生活应酬多,且大都是晚餐,亲朋围聚,契阔谈宴,面对美酒佳肴,陆游的提示早已置于脑后,膏粱厚味,肥甘杂进,吃到膨亨气短为止,纵一时口腹之快,忘却了对自己胃、肠、心、胆的照顾,这是十分危险的,日长时久之后,后患无穷。当然也有例外的,一次我在奢华的饭局上,遇到一位香港小姐,面对鲍鱼、龙虾,纹丝不动,略不举箸,轻声嘱咐侍者,后来送上一碗白米薄粥,就慢嚼细咽起来,我想,或许她是陆游的粉丝,虔诚如此,一般人是很难做到的。 我宣传陆诗已久,朋友向我诉苦的不少,称夜饭吃粥,量少而没有油水,临睡时已饥肠辘辘,无法耐受。我说人的高智商要体现在理性上,积习完全可以改变,我的经验是大致坚持数周后,临睡饥饿感会逐渐消失,千万不能吃夜宵,否则前功尽弃。脂肪消减,身材苗条,是指日可待的。 话起减肥,现今流行,据说经减肥治疗后的最大收获,是不想吃东西了,对此我颇持微词,因为它有违生理健康和医学宗旨,中医的经典精神是:得谷者昌、失谷者亡。使人不要吃饭,岂非扼杀生机!要减肥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控制食物的摄入量,适当增加运动,用理性来约束自己,像上面讲到的港姐一样,听陆游的话,吃粥、吃清淡、吃得少,既无肥胖之忧,又生机盎然保持着正常的食欲。 几千年来,国人的一日三餐向以谷物为主,所以叫“吃饭”,不称“吃菜”,当然也历来重视营养的均衡摄取,所谓“谷肉果菜,食养尽之”,但谷食为主,是没有争议的。陆游强调吃粥,不排斥动物蛋白及其他果菜,其精神是吃得营养而清淡,容易消化而减轻内脏的负荷。然而,现今的请客吃饭,其实是请客吃菜,一字之差,生理之需变成了病理的根源,况且,我们的前辈曾经经历过几十年甚至几百年的面有菜色之忧,忍饥挨饿,习以为常,在遗传基因的信息传递上,擅于营养的吸收和贮存,今天突然之间,营养暴富,而基因积习未更,拼命摄取、储备,时代富贵病的喷涌而上就一点也不奇怪了。读陆游诗,斟酌其意,以不吃饱为前提,国人请客,关心客人:“吃饱了吗”是口头禅,我意见今天应该改为“没有吃饱吗?”来得稳当和客观。 陆诗第三句:“我得宛丘平易法”,宛丘指谁?是一个疑问,我意似指与陆同时的金代名医张从正,他自谓“宛丘张氏”,治病主张药攻,补益强调食养,他的名著《儒门事亲》一书中反复论证浆粥食养的学验,陆游心折其学而验诸身,吟诗示人,自在情理之中,因之,在此姑妄推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