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亲人 杨世运 |
事情已过去三年多了,但是每当回忆起来仍觉得历历在目,心中难以平静。 我原在湖北省民政厅工作,2003年退休,定居上海。这一年的岁末,我接到省民政厅的电话,说是有一项重要任务,请我火速回一趟湖北。赶回省厅,才知道是要我参加“周国知事迹采访组”的工作。 两辆吉普车在海拔3000米的椿木营乡的山路上跋涉,突然,在前引路的老吉普车停了下来,车上的三个人(县委副书记、县民政局长、乡党委副书记)一起跳下车,拦住了迎面走来的三个人:两位中年妇女,一位10岁左右的小男孩。只见其中一位妇女将背篓放进草丛后,三人一起进了老吉普车,车子继续前进。到了周国知家,我们才知道这三位被“拦截”的人是周国知最亲的亲人:妻子、妹妹、儿子。他们是到乡镇上赶集买猪饲料的,没想到与我们相遇。 天气奇冷,我身穿一件军大衣仍难御寒,而周国知80多岁的老父亲只穿一件旧棉衣在家守门。周国知为全乡的“消茅”(消灭茅草屋,让困难群众都住上新房)工作而累病倒,但是自己家的房子却用塑料布挡风,屋内冷如冰窖。为了节约,周国知的老父亲舍不得生火,抱着一根旱烟袋坐在冷冷的火塘前。现在见来了客人,不停地问:“冷坏你们了吗?”一家人七手八脚,赶紧生火、烧开水。 听说是来采访周国知的事迹,一家人都觉得国知活着时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并且都是些平凡小事,用不着宣传。采访他们实在很困难,因为他们都不善言辞,没有感人的慷慨之词。但采访他们又非常容易,因为他们讲述的每一件小事都朴朴实实,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周国知的父亲是老复员军人,姐姐、妹妹家都是困难户。但是,每当发救助款时,周国知都劝亲人们要让给别人。周国知并非不知道愧欠亲人们太多,因此他总在用自己的方式来弥补。身患重病,他还悄悄地在妹妹家的责任地里干活。一次,他正在地里拔草,被妹妹发现了。妹妹就责备他说:“虽说是国家培养了你,但身体是本钱,等治好了病,国家有多少事你才能办多少事。”我把周国知妹妹的这番话原封不动地写进了我们的文章之中。后来,文章发表,一位文友批评这段话文理不通,问我为什么不作一番润色加工。我回答说:周国知的事迹无须加工,越贴近真实越催人泪下。 周国知的16岁的女儿在恩施市职业技术学院上学。这位优秀基层干部家的好女儿,父亲在时她是父亲的小帮手,父亲走后,她又是母亲最有力的精神支柱。她总在劝母亲要节哀,要按时吃药,不要舍不得花钱去看病。而她自己,在学校里却节衣缩食。她每月的200元生活费从不花完,但学习成绩总是不落人后。“为什么突然喊我到校长办公室?”她不知自己犯了什么错误,等知道是采访她时,她哭了,止不住的泪水,有对父亲无尽的怀念,也有得知自己没有做错什么事而获得的感动…… 我永远也忘不掉那一幅幅画面。 忘不掉周国知的妻子将背篓放进草丛的情景。这就是山里人的习俗:行路途中尽管放心将暂时不用的物品“寄存”于路边,无须担心丢失。这般纯朴的民风,岂止是用“路不拾遗”四个字便可以说尽的?多么可亲的乡亲们啊,正是有了他们的精神营养,才培育出了像周国知这样的大山的儿子。英雄不是无本之木,也不是无源之水。我为周国知所感动,也为这一片生育他的土地而感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