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专版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阳光特奥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阳光特奥
 第A22版:阳光特奥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专版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 广 告
 第B23版: 广 告
 第B24版: 广 告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今日论语】
也说公务员读书“硬指标”

刘士林


  日前,上海市级机关开始试行《市级机关创建学习型机关评价指标体系》,今后,有关部门将为公务员提供一批学习“菜单”,而机关公务员也将完成每年6-12本书的阅读。这条消息在社会各界引起了一些议论。既有人对它的强制性表示反感,也有人怀疑它只是一种形式,不可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

  实际上这些议论是很值得商榷的。首先,“硬指标”的推出是出于提高公务员自身素质的现实需要。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商业大潮的影响下,读书与学习的风气日益衰落,公务员群体在思想、业务与人文素质上也出现了滑坡现象。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看到,一些工作人员一张口就念错别字,一拿笔就成白字先生,有的甚至连一个流畅的公文都写不出来,这与古代士大夫的公文可以收入《古文观止》成为文章经典,与老一辈政治家可以吟诗作赋、可以与知名学者讨论学术与理论问题相比,不啻天壤之别。若要对此刨根问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丧失了学习的自觉性,因而,以制度化的方式“劝学”、“驱之从善”,是完全应该得到肯定与褒扬的。其次,读书有助于改善公务员群体的社会形象。近年来,尽管大多数公务员是兢兢业业、踏实苦干的,但由于一些蜕化变质分子、低素质人员的鱼目混珠,如在媒体上经常曝光的上班打麻将、下班卡拉OK、公款旅游、胡吃海喝等等,在某种意义上,这与他们思想觉悟降低、人生价值混乱、精神空虚无聊直接有关。而通过有效与有目的的学习与读书,充实他们的内心世界与精神生活,无疑是十分重要的举措。

  宋代朱熹说读书的作用在于“变化气质”。对于具有鲜明公共色彩的政府公职人员,与普通市民不同,他读不读书、喜欢读什么或不喜欢读什么,决不只是私人的事情,而是时刻要与城市文明水平、城市文化形象及政府的先进性建设紧密结合起来。所以说,在目前最重要的不是忙于为学习制度“好不好”定性,或者停顿在“要不要”学习制度的无谓论争中,而是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使之日趋完善。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