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01版:头版
 第A02版:专版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综合新闻
 第A05版:科教卫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文娱新闻
 第A09版:文娱新闻
 第A10版:读者之声
 第A11版:中国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 告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阳光特奥
 第A20版:广告
 第A21版:阳光特奥
 第A22版:阳光特奥
 第A23版:股市分析
 第A24版:公众服务
 第B01版:生活之友
 第B02版:生活之友·行家点拨
 第B03版:生活之友·居家有道
 第B04版:拍卖指南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好吃周刊
 第B10版:好吃·美食物语
 第B11版:好吃·专版
 第B12版:好吃 · 饕餮四海
 第B13版:上海地产
 第B14版:上海地产
 第B15版:广告
 第B16版:广告
 第B17版:上海地产
 第B18版:上海地产
 第B19版:上海地产
 第B20版:上海地产
 第B21版:上海地产
 第B22版: 广 告
 第B23版: 广 告
 第B24版: 广 告
    
2007年10月11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运动员努力拼搏摄制组忘我工作
“特奥视频报道网站”连接你我他
姜燕


  “在每一个亲人眼中,特奥选手都是最棒的,他们个个都是冠军。”这是特奥的理念,也是“2007上海特奥视频报道网站”(www.specialolympicslive.org)时刻表达着的主题。

  两年前,国际特奥会副主席彼特·威勒想到一个好主意:建一个视频网站,将镜头对准每一名参赛选手,让特奥运动员的亲友和支持者们,能第一时间从网络上看到他们的比赛实况。如今,来自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上海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大学和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近300名志愿者,正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着这个梦想。“特奥视频报道网站”已被《华盛顿邮报》和ESPN体育频道主页链接。

  挑灯夜战

  晚上7时许,在各个场馆拍摄了整整一天的志愿者们,陆续回到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工作室,30多台电脑前,身穿特奥志愿者T恤、颈挂“国际特奥会志愿者”工作证的大学生们正在紧张工作。

  参加这个项目的,有上海4所大学的228名志愿者,15名北卡罗来纳大学的学生和6名来自美国其他地方的志愿者,项目组由北卡罗来纳大学教授瑞奇带队。每个夜晚,工作室都灯火通明。

  “群体项目想拍到每个人的脸太难了。”刚拍完篮球比赛的一名男志愿者说,距离赛场较远,微型摄像机很难“盯”住运动员的脸,要让每个人都在网站上“露脸”可就困难了。最后大家想出一个办法,在参加群体性项目运动员的个人网页上,放上一段他所在队伍的参赛视频。

  深受感染

  “摄制组清晨5时就去拍比赛了,中饭都顾不上吃,一直忙到晚上。编辑本来只需在工作室等着,但很多人为了保证拍摄质量,也跟到赛场去,回来后马上编辑片子,一直干到凌晨二三时。”项目的总联络人、复旦大学老师陆柳说。

  特奥会赛场上的所见所闻,也给志愿者们带来深深的震撼。“看着镜头里特奥选手拼命地跑,一次次摔倒了再爬起来,看到教练为了运动员付出的艰辛努力,我们的眼泪都掉下来了。”最早参加这个项目的复旦大三学生邰邱卿说,“太感人了,我希望比赛永远不要结束。”

  本报记者 姜燕   详细 07101112202  


 
    

用户名 密码 匿名

您对这篇文章的满意度

非常满意 基本满意 不太满意 很不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