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两名男子为了不给孕妇让座,在公交车上比起了身份证,并约定年龄小的让座。最后,58岁的张先生因比对方小3岁,成了“失败者” 别忘了闹剧背后沉默的大多数 房媛 |
依笔者经常浏览网络新闻积累的经验,一则新闻的跟帖数能达到千条堪称“重量级”,这条新闻做到了,并且是在没有明星绯闻和轰动性事件的前提下做到的,着实不容易。显然,除了话题本身具有普适性,易于全民参与之外,事件中的两名男子拿着身份证比拼年龄的搞笑之举,更是增添了不少的戏剧性“笑果”。意料之中的是,这两名男子成了众矢之的,网友的板砖砸向了他们。但是,且慢—— 有细心的网友发现了问题:公车只有两个座位?乘客中都是六十以上的老人?报道如是描述:“与她同行的男子向旁边一男子客气地提出了让座请求”,“在听见有人要比身份证后,坐在孕妇旁边的乘客都围过来看热闹”——事情再明白不过,发生比年龄事件只是一个偶然,真正的原因在于当时满车的人没有一个主动起身给孕妇让座,可笑的背后,其实隐藏着现实的可悲。 先哲康德的墓碑铭文中写道:有两种事物,我们愈是沉思,愈感到它们的崇高与神圣,愈是增加虔敬与信仰,这就是 ——头顶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法则。这句话被后人一再地引用和复述,但生活反馈给我们的却常常是这样的一声叹息:给老人小孩孕妇让座,这一基本的道德常识,何以成了一种“奢侈品”?人性本应具有的本能反应,何以呈现一种群体性的麻痹症状态? 坦率地说,如若不是因为这件事颇具趣味性,像“不给孕妇让座”之类的事情,是难以受到公众热心关注的。所以,值得警惕和反思之处也正于此:别在看过之后,一笑了之,再别在口水纷飞地向别人转述趣闻时,忘了自己其实是在“五十步笑百步”。 长江商报 (房媛) |